陸軍工兵學校大門口

這是高雄燕巢工兵學校大門 ↓

工兵學校末代學生

這是工兵學校圓環後方的校本部 ↓

IyeNNC1W7MZTJYIZkofPBA

新訓中心兩個月的訓練後,於11月底12月初的時候結訓被分發到陸軍工兵學校第六中隊 35 號,當時學校在台北內湖,那時候非常高興可以到台北當兵,也可以順便到台北玩,奈何人算不如天算,在內湖學校只待了兩個星期,整個工兵學校陋夜隨即搬往高雄燕巢,兩個星期中都沒放假過一次,更別說到台北玩,就這樣我成了內湖工兵學校的末代學生了!

畢業證書

移往高雄的當晚,整個晚上都在將軍用運輸車、推土機、挖土機、還有搬橋桁綁在火車上,一整晚都沒睡,火車起動時軍隊就跟著裝備一起南下,才在火車上睡著,睡醒已是高雄崗山站了。新訓中心結束時是在 12 月初,而 12 月初的台北天氣非常的冷,洗澡時是跟新訓中心一樣,是戶外的水池,池內水面正因為冷天氣而冒著煙,洗完澡時人整個身體是僵硬的,皮膚表面都紅冬冬,不過穿上衣服時就真的都不怕冷了

畢業證書

雖然說在內湖是末代學生,可是到了高雄燕巢時我們卻成了第一代燕巢工兵學校的元老,當時的燕巢工兵學校並未完全建好,只完成校本部、教室、隊部、餐廳、器材室,其它觸目所及的都是棗子園,就這樣每天野外操課時,書包內除了課本以外都是棗子

新的建築第一次享受到有熱水洗澡的舒服,也享受到除了三餐之外還有晚上九點的宵夜點心,全工兵學校都在同一間餐廳裡跟校長用餐,其氣勢跟伙食的美好試想可知,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冬至那一天的湯圓又大又好吃,就這樣三個月的工兵學校訓練又胖了兩公斤,新訓中心時因飲食作息正常胖了一公斤,當兵前是 59 公斤,29 寸腰,沒想到當兵反而胖了

當一次兵卻理了兩次光頭,第一次是進入新訓中心理的,第二次則是進入工兵學校時理的,學校的訓練課程就是單兵散兵坑、繩結、架橋、地雷跟爆破,學了好多結,到現在卻只剩記得 8 字結而已,因為此結很好用所以沒忘記,退伍之後已將所有課本丟棄,現在想想好可惜喔,因為很多繩結都可用於日常生活中

以下文章來源:陸軍工兵學校   http://army.mnd.gov.tw/Publish.aspx?cnid=1814&Level=2
 

《關於工兵學校》

西元一八九四年,清光緒廿年,我國方有專職工兵部隊之建立,當時稱為「鎮屬工程隊」。民國十三年黃埔軍校建立,自第二期設立工兵兵科,並隨校軍東征、北伐;民國十七年成立陸軍訓練總監部工兵監,迄十九年參謀本部成立城塞組,統籌辦理全國陸軍工兵教育訓練及國防工程等事務,奠定我國工兵參謀組織發展之基石。民國廿一年奉先總統 蔣公指示,於南京光華門外正式成立「陸軍工兵學校」,專責培育工兵幹部及從事工兵專業技術之研究,是為工兵教育之起源,由林伯森將軍擔任本校首任校長,而民國二十四至三十六年,更由先總統蔣公親自擔任本校校長。自抗戰期間起,本校歷遷江西清江、湖南零陵,勝利後遷往安徽蚌埠,三十六年奉令成立初級班。其後又因勘亂,歷遷南京、零陵以迄貴州遵義。民國三十八年十月奉令遷台,祁駐鳳山、楠梓。民國四十年元月先在萬華,以龍山國校為班址,成立工兵訓練班,民國四十一年元月奉令於內湖復校,按新制設立軍官高、初級班及士官班次,復於民國六十一年改制設立正規班、分科班及高級專長班次,民國七十一年十二月遷至高雄燕巢現址。

【學校研革】

西元一六0九年法國為增強部隊運動能力及有效降低人員傷亡,首先創立工兵部隊,專司工事及道路之建構。西元一七九六年拿破崙崛起,陸軍編有專司架橋之工程隊,至此專職之「工兵」已發展為陸軍不可或缺之兵種。

【穿山越水,勇往邁進】

工兵為陸軍主要戰鬥支援部隊,具有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障礙排除、設置及災害搶修之多重能力,以促進我軍機動、阻礙敵軍行動、確保我軍戰力、削弱敵軍戰力,協力主戰兵力,開創有利態勢,速決殲滅敵軍。民國二十五年四月七日,蔣公蒞臨工兵學校主持開學典禮在訓詞中即明白昭示工兵部隊其主要的任務及使命:「工兵為全軍之命脈必須工具健全然後攻則能穿山越水、迅赴事機勇往邁進,所向克捷;守則能深溝壑壘,無隙循,固守堅持,牢不可破;這樣,我們軍隊纔能盡到保國衛民的天職。」這以說明了工兵乃是陸軍中具備勤儉耐勞的精神及不畏險阻,全力以赴達成任務的堅實部隊。 

   【迅赴事機,所向克捷】

國軍於歷次戰役中,體認到陣地工事構築,阻絕與破壞等影響作戰成敗至鉅,決定以建立技術精研,負責實幹之工兵部隊為目標於民國十九年著手籌辦陸軍工兵學校,並於二十一年八月十六日成立於南京,藉以培育國軍工兵幹部,更精進於工兵裝備之研發。創校之初篳路藍縷,營舍及裝備皆陋不可言,工兵部隊秉其優良傳統,不畏險阻,自建營舍、自製工具,在構築工事中學習技術,並培養其刻苦耐勞之精神。抗戰期間,因陸軍之逐步進逼破壞,學校歷遷江西清江、湖南零陵、貴州鑪山等地;後又因共黨叛亂,又遷四川重慶、安徽蚌埠、湖南衡陽等地;一路顛沛流離多有失散,製民國四十一年六月一日方復校於台北內湖,民國七十二年十二月再遷至高雄燕巢現址。由於艱苦環境的磨練,工兵學校所培育之工兵專才,在抗日及剿共 戰爭中,皆有其難以抹滅的卓越成就。

在對日抗戰中,日軍大肆破壞,日機瘋狂投炸,橋樑道路之損毀,不可勝數。工兵部隊及發揮其堅忍之精神,日以繼夜的從事修護工作,以利國軍運動。更為可佩者是在緬北滇西的作戰中,工兵部隊任開路先鋒,穿山越嶺,利用爆破、架設等技術,打通滇緬及中印公路,並建構橫跨怒江的惠通橋,使國軍能直驅緬境,潰日軍於西南,以絕國軍之大後患。除此之外,工兵部隊在「九一八事變」、「松滬會戰」、「長城戰役」及至江西五次圍剿中,皆能克盡其責的完成多項任務,襄助國軍克敵致勝,殲敵建功。 

【機動救援,全力投入】

現代戰爭型態朝小規模、高科技、高技術發展,陸軍建軍亦是朝全面機甲化、立體化、自動化發展。為適應預警時間短、攻擊威力猛、戰鬥節奏快之戰爭。工兵未來發展應朝「編組專業化」、「裝備自動化」、「作戰訓練專精化」、「戰場阻絕機動化」、「障礙排除快速化」、「 戰鬥支援摩托化 」、「勤務支援機械化 」 ,達到編組小、運動快、裝備操作靈活輕便之目標,以能有效支援主戰兵力,發揮統合戰力,確保防衛作戰成功。而今日的工兵部隊為能在現代化戰爭中,執行未有軍開創有利戰場先機,近年來積極規劃籌購各項先進工兵裝備,以取代昔日傳統器具,例如M3兩棲機動浮門橋、戰車推進橋、多功能工兵車、淨水裝備及各項現代化構築工程裝備,除有效支援各項戰鬥與勤務支援外,更以精湛的技術及嚴謹的態度擔負國家與國防建設工程,如台北市基隆河截彎取直工程、佳山計畫、外島之陣地構築及營區整建等工程;同時遇各地方有嚴重災情發生時,如九二一大地震、娜莉颱風等災難,工兵部隊更是義不容辭的全力投入協助地方救災、恢復工作,深獲全民肯定與讚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賓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