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7063

續上篇!當我們在廈門『新海漁村餐廳』吃完中餐後,接著從『廈門市』拉車2個小時來到『泉州市』,參觀『泉州市』僅存的一座『崇武古城』,完整的石頭城座落在泉州市『惠安郡』,是大陸沿海的古城遺跡,也是古時候兵家必爭之地

IMG_7023

『崇武古城』坐落於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東南海濱,瀕臨台灣海峽,是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經略海防時為抵禦倭寇所建,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丁字型石砌古城,是『明朝』為抗擊倭患,在萬里海疆修築的60多座衛所城堡中仍保存完好的一座

IMG_7025

泉州『惠安』是石雕的重鎮,其石雕是南派石雕的代表,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古城牆南側門的『中華石雕工藝博覽園』,是中國為數不多的一處薈萃石雕精品的主題公園

IMG_7021

其中最為突出的是這座巨型『雙龍搶珠』石壁堵及高浮雕『蟠龍石柱』,是園區入口最為吸睛的兩處石雕精品

IMG_7022

由於石雕園區寬廣,入口處沒有廁所,導遊先帶隊到停車場的東北角落上廁所,之後再購票進入園區

IMG_7024

牌樓旁邊即是購票處,景區門票:成人票45RMB,兒童票23RMB,學生憑學生證23RMB。晨練時間(7:00前)、夜遊時間(19:00後)均不收門票,可免費進入景區

IMG_7026

路旁這兩根石柱就是『高浮雕蟠龍石柱』,像不像台灣各地廟宇的龍柱,因為大陸泉州是石雕重鎮,所以台灣很多廟宇的石雕都是從泉州進口而來

IMG_7018

『崇武古城』於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福建省首批『國防教育基地』,泉州市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同時『崇武』還被譽為『中國八大最美海岸線』之一的崇武海岸

IMG_7027

這是『惠安女』的妝扮,以下4張照片為翻拍園區的照片,也是『崇武古城』最美的一道風景『惠安女』。走在『崇武』街頭,仍可見到不少這樣打扮的女性,俚語說這身裝扮是:『節約杉、浪費褲、封建腦袋、解放肚』。『惠安』是中國東南沿海的一個小漁村,一場颶風讓出海的男人全部遇難,村中留下了許多婦人和小孩,人們便稱這裡是『寡婦村』,但更讓人好奇的是小村落裡,奇異的婚俗以及女人家獨特的服飾風格奇異的婚俗以及女人家獨特的服飾風格

IMG_7028

當地人深信已婚婦女必須嚴格遵守祖先的規定,否則便會受到神明的懲罰。『惠安』女性大多早婚(娃娃婚),婚姻由父母安排做主,但婚後仍住在娘家,只有在清明、中秋和除夕夜才到夫家去過夜,但成親未滿三年的夫妻不能同床,回到夫家只能坐在床邊等待天亮,雞啼前就必須趕緊離開,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婚後三年若生不出孩子,又會受到鄰里的恥笑,有些人受不了這樣的壓力,最後會以投海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IMG_7030

婦女必須要等到第一個孩子快要出生的時候,才能住進夫家,據說這種習俗是母系社會的遺風,這樣不人性的祖訓,也讓很多惠安女最終以走向大海,來尋求解脫這一世的人生。福建多山,惠女多情,這樣奇特的婚俗,放在現今的眼光來看,確實讓人無法理解,但是在那樣的時代,靠海吃海,丈夫出海捕魚,勤勞的『惠安女』就像濟州島的『海女』一樣,包辦了所有的家事,伺奉公婆、養育子女、開路鋪橋、種田蓋屋、補漁網、割海蠣,美麗的外表下,從事的幾乎都是如男人般的體力工作,讓人深深佩服

IMG_7029

雖然做著粗重的工作,但是『惠安女』仍不忘將自己打理的美麗優雅,獨特的服飾風格,至今仍是攝影鏡頭追逐的焦點,大大的斗笠和花布巾,除了遮風擋雨還能兼防曬,斗笠內不只是花樣繽紛,還能夾著鏡子、梳子、小錢包呢!由於經常要彎腰工作,因此上衣越短越方便,看腰帶便可以分辨出『惠安女』的身分,未婚者配五彩的腰帶,結了婚就要戴上銀腰帶,銀腰帶是男人送的結婚聘禮,越寬表示越有錢,寬闊的褲筒,在褲腳處束起,方便勞動之外也很通風

IMG_7031

特別是『惠安女』只有婚後才可『露肚臍』,認為這樣可以幫丈夫『招財』,因為肚臍的閩南語發音似『多財』,腰帶的重量,代表著對丈夫的情意,有的可以重到三、四斤,銀腰帶上還要用魚鉤狀的鉤子繫著,比喻為被丈夫這條大魚給鉤住

IMG_7032

『崇武古城』始建於1387年,地處福建省泉州市沿海的突出部、泉州灣和湄州灣之間、惠安縣境東南24公里的崇武半島南端,瀕臨台灣海峽,亦稱『蓮島』

IMG_7033

『崇武古城』是一處集濱海風光、歷史文物、民俗風情,集雕刻藝術於一體的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被譽為『天然影棚』、『南方北戴河』。『崇武古城』是中國僅存的一座比較完好的明代石頭城,也是中國海防史上一個比較完整的史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IMG_7034

在古城牆南側的『中華石雕工藝博覽園』是中國為數不多的一處薈萃石雕精品的主題公園。全園長約1200米,幅面寬度60-200米,佔地面積約9公頃,地形起伏有序,園裡石徑縱橫,綠茵片片,設有25個景區,共收藏有不同藝術風格的石雕藝術精品500餘件

IMG_7035

其中最為突出的景區有:巨型『雙龍搶珠』石壁堵及高浮雕『蟠龍石柱』、高10.8米的『戚繼光』雕像、媽祖藝術展區、惠女雕像廣場、石雕動物園、獅子林、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人物雕像、聊齋誌異區、華夏諸神展示區、十二生肖園、二十四孝園、八仙區、觀音坡景區、石雕藝術珍品館、崇武石雕藝術重要工程展館等,琳瑯滿目,美不勝收,集中展示了『中國石雕之鄉』石雕技藝的新成就

IMG_7036

古城南門外的『半月灣』有全國最大的岩雕藝術作品『大地藝術』,也稱『魚龍窟』岩雕,是由畫家『洪世清』老先生花費數年心血創作而成的,其作品取材於海礁岩崖的原始形態,依形取勢,循石造型,創作出形神兼備的各種藝術形象170餘件,遍布於海灣的灘頭、水中。又有書法藝術大師宋屺瞻、錢君陶、劉海粟等人的篆刻、書法精品鐫刻在奇石怪礁上

IMG_7037

崇武海岸被譽為『中國八大最美海岸線』之一,連接著南方北戴河『半月灣』、西沙銀蛇『西沙灣』、八閩第一金灘『青山灣』等頂級度假勝地。區內有長達28.8公里的曲折海岸線,12個沙灣,4大岩群,『中國·崇武東海南海氣象分界線』標誌碑就矗立在古城東南角

IMG_7038

『崇武』乃『崇尚武備』之意,這裡古名『小兜』,981年(宋太平興國六年)惠安置縣時,設崇武鄉守節裡,續置『小兜巡檢寨』

IMG_7042

元朝初期改為『小兜巡檢司』。1370年(明洪武三年),活動在朝鮮和中國沿海的日本海盜集團『倭寇』突然登陸祥芝的蚶江,對泉州地區的安全造成威脅

IMG_7045

『戚繼光』雕像是古城軍民為紀念抗倭犧牲的英雄而建造的

IMG_7039

1387年(洪武二十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防禦倭寇入侵,委派江夏侯『周德興』巡視東南沿海

IMG_7040

『周德興』是個軍事工程專家,他根據泉州沿海地區海岸線曲折、地形險要的特點,『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

IMG_7041

當年泉州設『永寧衛』,管轄五個所,即『福全、中左、金門、高浦、崇武』五所。惠安設立五座城,即『崇武城、獺窟城、小岞城、黃崎城、峰尾城』。崇武城為五城之一,隸屬福建司『永寧衛』的一個千戶所

IMG_7043

《崇武所城志》載:城『四方設門,各置樓於上,東、西、北三面月城,南無月城,門外照牆為屏蔽』,城門及門樓至今保存完好。又載:『東城厚設敵台一座,防賊舟隨潮內訌,便於觀察』

IMG_7044

後於1574年(明萬曆三年)又在『南、北、西三面卜建四座,名曰虛台,其制上下四旁俱有大小穴孔,可以安銃,台內可容數十人』,這些敵台距城門約50~100米左右,現均完好。環城還有窩鋪26座,系供守城士兵休息用

IMG_7046

『崇武城』歷代幾經增築維修,1417年(明永樂十五年)城增高4尺,加築東西門月城;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置四門樓,添砌跑馬道,新建弓兵窩鋪;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因戰亂而肆行遷界,城摧屋毀,至1680年(康熙十九年)复界修治;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重加整修

IMG_7047

此後因失去軍事上的作用,而長期廢棄,部分城牆失修坍塌。1949年解放後,人民政府加強了對古城的保護和管理。1963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劃定保護範圍;1985年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公佈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IMG_7048

1841年大修後,至20世紀80年代古城已失修140多年。改革開放後的1980年至1987年間,由國家分三期撥款對古城進行了全面重修,始自北門至南城角,次至水關門北,終及北城門,至19879月間全部竣工。斷者續,頹者葺,使古城恢復了昔日海上雄關勝概,成為中國軍事建築學研究的一份珍貴資料,同時也成為崇武旅遊景區的核心

IMG_7020

我們從西北角位置的停車場,由『中華石雕工藝博覽園』大門牌樓,沿著海岸線走到這裡是『南城門』位置,『崇武古城』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的突出部、泉州灣和湄州灣之間、惠安縣境東南24公里的崇武半島南端,瀕臨台灣海峽,城內有四個城門,南北門相距約500多米,東西門相距約300多米

IMG_7049

『崇武古城』地處亞熱帶,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常年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20.2℃,最熱月(8月)平均氣溫27.7℃,最冷月(2月)平均氣溫12℃。年降水量1136.1mm

IMG_7050

因有海洋氣候調節,夏季不炎熱,六、七月颱風偏多而常伴有較大的降雨;冬春時節北風南侵,因有山峰阻隔及海洋氣候,冬天也不寒冷。一年四季海風大、日曬猛是這裡重要的氣候特徵

IMG_7051

東、西、北三座城門相似,各有兩道城門,外加築月城,上建城樓,城門上各設烽火台一座『,南城門』則外加設一『照牆』,照牆前有一尊『關公』雕像

IMG_7055

相傳當年倭寇炮轟城池,城內『關帝廟』的『關雲長』把青龍偃月刀一揮,砲彈被撥落在城牆旁,再一揮,砲彈射回賊船,於是船沉寇亡

IMG_7052

『西門』的兩道城門如今依舊完好地保留下來。蔭涼的城門下擺有幾個小攤子。城內的十字大街聯結著四個城門,街道則由一塊塊石板鋪就而成

IMG_7053

『南城門』內這一座廟宇就是『關帝廟』,城內『崇報祠』、『元飼宮』等,都是為紀念抗倭犧牲的英雄而建

IMG_7054

這是『南城門』上方的『城樓』,古城內的老街是清一色的石頭街,老街兩旁是樸素的民居,石房子、紅磚厝、木結構房子都沒有太多的裝飾。這些不同年代的建築透出歲月的斑跡,沉澱的光芒還在

IMG_7056

然後我繼續由『南城門』沿著城牆下,一直走到『東城門』,『南城門』與『東城門』相距500公尺

IMG_7057

城牆全部由白色花崗岩壘成,城圍長2467公尺,城基高5公尺,牆高7公尺,內砌跑馬道二或三層,寬4公尺

IMG_7058

牆上有牆碟1304個,箭窗 1300個,窩鋪 26座,四方設有敵台 5座,四面設城門。在城內蓮花山制高點,還設有瞭望台,四面城邊有窩鋪、月城、墩台和通外涵溝

IMG_7059

古城內外有30多處的古蹟,分別始建於宋、明、清,後經修葺延續至今的宮廟庵堂等古建築遺存,其占地面積多在數百以至近千平方米,每座廟宇都有自己的發展軌跡

IMG_7060

這是『崇武古城』這座抗擊外夷歷史豐碑的一篇篇生動詩章,深烙著千百年間崇武人民奮鬥前進艱辛創業的腳印,同時也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深刻反映出複雜多元的宗教信仰觀念

IMG_7061

來到這裡則是『崇武古城』的東南角,在『北城門』有橫眉石刻『威鎮海邦』,傳為『戚繼光』所書,媽祖宮後的『馬蹄石』傳為1651年(清順治八年)『鄭成功』駐此抗清時遺留

IMG_7062

城外3公里處的大岞山『岞山八景』之一的『龍喉曉煙』有惠安第一勝景的美譽,又有記述古城史事的文人詩家『摩崖石刻』,『獅石晚照』的獅石台曾經是『戚繼光』操練水兵的指揮台,還有『大岞山』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IMG_7019

『崇武古城』裡有一座南北氣象分界線的標示,在中國的氣象預報中,會以崇武做為分界線,下圖一棵樹旁的帆船型就是氣象界標

IMG_7064

在『崇武』以北是溫帶季風氣候,以南是熱帶季風氣候,左邊爲南海區域,右邊爲東海區域,是中國氣侯重要的分界點,站在氣象分界線的二邊,還可以感受到風力明顯的不同

IMG_7065

明代以來不少來崇武的官宦文士都情不自禁地題聯賦詩加以讚美。如明嘉靖年間吏部郎『李愷』為西門樓題聯:『舉酒邑南溟誰將鳴琴歌舜日;登台瞻北斗我當縉笏拜堯天』。明末司空何喬遠為東門樓題聯:『玄岳借名山胜鎮邊城乍大小,光天先出日輝明望縣錦田溪』

IMG_7066

在崇武城南郊峽道壁谷磐石岩,峭壁間的『海門深處』石刻即為著名詩、書、畫名家『黃克晦』所書。『黃克晦』曾經『十年避亂別江灣』。1569年(隆慶三年),倭患平定,『黃克晦』重返家園,他懷著無比喜悅的心情,詠唱了平倭後的太平景象:『海天南望戰塵收,漠漠平沙罷唱籌,漁艇已鳴煙前櫓,農人又住水邊洲』。明代布政使惠安人『戴一俊』也曾在崇武的龍喉岩上摩刻一聯:『噓吸滄溟涵地脈,吐吞日月鎮天池』

IMG_7067

參觀到這裡是『東城門』,然後坐上遊覽車後離去。『崇武古城』建城之前,這裡經曆元末兵亂,只剩下10戶人家。建城後即抽漳州十縣壯丁1304名戍此防倭,又從安徽等省調來千戶、百戶、鎮撫等十幾名官員,這些人不少隨帶家眷,入籍定居,至今還有『百家姓,萬人丁』之稱,兵士們在這裡生息繁衍,為捍衛古城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延伸閱讀》

金廈小三通四日遊─『海空出發篇』

 

arrow
arrow

    賓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