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城樓也就是迎曦門
東門為「歇山重簷」的閣樓式建築
東城門圓環配合變色值物顯得非常的美
連柏油也是彩色像是田徑跑道
情人樹下好談心
寬約56公尺的護城河,兩旁車道為單向車道
橋下魚狗準備掠食水面下的魚兒
拆除水泥護岸,注重於親水環境之重現
原本以防禦為用的護城河,河水成為灌溉用圳道--振利圳
從林森路到中央路總長約600公尺
提升水面,並依古堡歷史考證恢復護城河道之壯闊風貌
提高市民親水可及性,保留兩岸之綠木植栽
穿越圓環道路到東城門的地下道,成為年輕人練街舞的好地方
新竹市政府
新竹古名竹塹。竹塹是由平埔族語音譯而來。最早是「竹塹社」平埔族﹣道卡斯族的生活居住地。清朝治台初期,為了避免流民造反,曾經禁止台灣建造石磚城,因此,竹塹城早期的雛型,是以種植竹圍的方式代替磚牆。1733年時在四週遍植莿竹,整個區域呈圓形,週長440丈,有東、西、南、北四個門。到了1759年,莿竹均已腐杇。1806年,因民亂之故,老百姓又自己築起土圍。七年後,同知又再加高加寬土圍,共有八個出入口。
1827年,進士鄭用錫等倡議興建磚石城及四城門樓,於是開始築造磚石城垣,周長為860丈(約2752公尺),牆高1丈5尺(4.8公尺),高度加雉堞則為1丈8尺(5.76公尺)。該城以城隍廟為中心,東門為迎曦門、西門為挹爽門、南門為歌薰門、北門為拱辰門。東門街、西門街、南門街、北門街通往四門,加上上述的土圍,就構成了新竹街區。磚石城牆於1829年秋完工,名為淡水廳城,又名竹塹城。竹塹城外挖築壕溝為護城河,並設吊橋兩座,長8.2公尺,寬1.6公尺。
在台灣日治時期,1901年北門街的一場大火,將整個北門付之一炬,次年1902年,日本實施都市街道改正,於是開始拓寬道路並拆掉城牆與城樓,南門、西門也被拆除,只剩東門迎曦門存留至今。原來以防禦為用的護城河,河水成為灌溉用圳道 --- 振利圳。
東門為「歇山重簷」的閣樓式建築;四面有屋坡稱為「歇山」,其下再加一層屋簷增加其華麗感,即為「歇山重簷」,而這樣的建築,也顯示大砲還未成為當時攻城的武器,與晚了60年建城,採用碉堡式建築的台北城相比,新竹城的防禦性自然是低了許多。
東門大溝最早是竹塹城的「護城河」。然而隨著歷史軌跡的流轉,護城河早已失去防禦功能,但仍在城市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2000年「新竹市護城河及周邊親水設施改善計畫」,特別注重於親水環境之重現,恢復竹塹護城河之休憩功能以及歷史風貌。從林森路到中央路總長約600公尺,寬約56公尺的護城河空間,將取消汽車停車位,改為起伏斜的自然草坡,拆除原水泥護岸,提升水面,並依古堡歷史考證恢復護城河道之壯闊風貌,與提高市民親水可及性,同時原樣整理保留涗岸之綠木植栽。此外,兩旁車道改為單向車道,提供了更寬敝平順的人行步道與自行車道,並提供二處小型階梯劇場供新竹市民戶外表演使手。蛻變後的護城河空間將成為新竹市民最可親的百花園。
「親水公園」與「護城河」為新竹市中心重要的歷史空間,環繞東門城,以東城門為中心軸的精華商業圈,「護城河」貫穿新竹市其中。兩岸行人休閒步道,綠樹林蔭,宛如竹塹古城護城河之廣闊;依水護岸的親水空間,提供市民更與水面親近之休憩空間。
【相關資訊】
☆新竹市政府
。地址:新竹市中正路120號
。觀光旅遊課:03-5216121轉463
【交通指引】
☆搭車一族:
。搭乘火車至新竹火車站→步行沿中正路直行即可抵。
☆開車一族:
。中山高新竹交流道下→接光復路往新竹火車站方向→轉東門街後直行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