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篇!當我們參觀了『水門寺』20層樓高金色大佛與白色佛塔後,接著我們再度搭乘『長尾船』回到了『昭披耶河』的水閘門,在一處名為『ท่าวัดโมลีโลกยารามราชวรวิหาร Wat Moli Lokkayaram Ratchaworawihan Pier』地方上岸,然後從『泰國海軍基地』的圍牆邊走出來(如下圖),因為我們接著要去參觀河畔最美寺廟『鄭王廟』
▲ 我們上岸後從這條路走出來,這裡就是『泰國皇家海軍基地』了!『泰國皇家海軍』成立於1906年,組織包括海軍艦隊,海軍陸戰隊,空防和海防司令部等,『泰國皇家海軍』由泰國皇家海軍總司令指揮,總部設在曼谷,有三個海軍區司令部:第一海軍區司令部、第二海軍區司令部、第三海軍區司令部及與之對應的三支艦隊
▲ 『泰國皇家海軍基地』大門。『泰國皇家海軍陸戰隊』成立於1932年。當時在『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協助下建立了第一個營。1940年擴編為一個團,1960年代在『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幫助下擴編為一個旅。『海軍特種作戰司令部』於1956年在美國的協助下成立。該部隊與『美國海豹突擊隊』有著密切的聯繫,並定期進行聯合訓練演習。空防和海防司令部,下設1個海防團和2個空防團
▲ 然後在『泰國皇家海軍基地』旁就是『鄭王廟』,廟前道路有很多讓遊客換穿泰服的商家,泰服出租店平均只要200元泰銖就能讓妳變身為泰國古代貴族,且幫妳打造全身行頭加髮型
▲ 遊客參觀『鄭王廟』是要買票的,而從大門進入『鄭王廟』需再走一小段巷弄,才能到達售票處。『鄭王廟』又稱為『黎明寺』,正式名稱是『阿倫拉差瓦拉蘭大御佛寺』,位於泰國曼谷艾縣,昭披耶河西岸,是『吞武里王朝』的御寺,現為泰國一等一級王家寺院。寺內主塔竣工於1851年,為曼谷地標!
『鄭王廟』正式名稱『阿倫拉差瓦拉蘭大御佛寺』,簡稱為『阿倫寺』,『阿倫』取自『婆羅門教』的黎明之神『阿嚕那』,是『迦樓羅』之兄。泰語又名『破曉寺』,是『鄭昭』賜名,在泰語中可解作黎明、破曉之義。中文通稱『黎明寺』或『鄭王廟』
外國人進入『鄭王廟』內,須購買每人200元泰銖的門票費用(2024年3月1日起,門票調整為200元泰銖/人),並附上一小瓶的礦泉水。且還要在手背上蓋章,當你門票遺失或想進出大門多次時,憑手背上的戳章即可!
『鄭王廟』始建於『大城王朝』時期,在『那萊王』即位之前就已存在,原名是『邦瑪戈寺』,後世又有略稱為瑪戈寺、外瑪戈寺。『邦瑪戈』意思是『河邊生長檳榔青的地方』,是為當地村鎮的名字。『那萊王』在位時,可在當時出版的法國地圖中找到『Wat Makok』即『瑪戈寺』的標記
1767年『鄭昭』建立『吞武里王國』,在『昭披耶河』西岸建都吞武里。相傳『鄭昭王』由水道前往吞武里,在黎明時分到訪『瑪戈寺』,膜拜了寺內16米高的舍利塔,並在菩提樹旁過夜。後『鄭昭』下令修復『瑪戈寺』,賜名『破曉寺』,定為御寺,在旁修建王宮,並在1779年將『暹羅』國寶玉佛從『萬象』移至寺內供奉
重修後的『破曉寺』繼承了『大城王朝』晚期的建築風格,『那里沙拉親王』記載是由大城的御匠親自設計。1782年,通鑾將軍奪權即位,稱拉瑪一世,建立扎克里王朝,遷都至『昭披耶河』東岸的拉達那哥欣島,並在對岸修建新御寺。1785年,玉佛移至新御寺『玉佛寺』供奉
1809年『拉瑪二世』即位,隨後主持重修該寺,賜名為『阿倫拉差他蘭寺』,『阿倫』即婆羅門教的黎明之神『阿嚕那』。『拉瑪二世』親手雕刻了戒堂佛像的面龐。還計劃修建一座70米高的佛塔。佛塔在1842年(拉瑪三世在位時)動工,耗時九年,於1851年竣工
『拉瑪四世』在位時再度修繕,在戒堂前後正門興修門廊,前門廊下供奉代表『拉瑪二世』的拍佛陀那勒密佛像。他還下令在『戒堂』圍廊立柱,精舍及佛塔塔身用中式嵌瓷工藝裝飾出繁複的花草圖案
修繕完工後,『拉瑪四世』賜名『阿倫拉差瓦拉蘭寺』,並下令將『拉瑪二世』的遺骨埋在『戒堂』佛像下,為佛像賜名『拍佛陀探密沙拉洛他迪洛佛像』。此外,他將在『萬象』供奉的『拍阿倫佛』(與阿倫寺同名)移入精舍供奉,置於精舍主佛像前
『鄭王廟』隨後又經歷兩次大的修繕,分別是在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在位時(1868年—1910年),及拉瑪九世『蒲美蓬·阿杜德』在位時的1980年,曼谷建城200周年之前。2013年至2017年開展主塔修繕工程,破損的瓷片得到替換,重新粉刷灰泥,覆蓋掉前幾次修繕時塗抹的水泥
修繕後的主塔煥然一新,但亦招致輿論批評稱修繕工程損害了原本的藝術價值,『泰國藝術廳』則辯稱這是為了復原佛塔的原貌。2023年6月,『泰國藝術廳』勘察發現主塔有略微下沉,周圍四座副塔有所傾斜,因此制定了修復計劃並定期檢查
▲ 『鄭王廟』的主塔。『鄭王廟』的主塔稱為『聖普朗塔』,高度說法不一,一說66米或67米,另一說80米至86米。『普朗塔』形制為暹羅晚期風格,平滑修長,大體呈十字形平面,並有富於層次感的缺角輪廓
▲ 我們從大門進入『鄭王廟』後,映入眼簾的都是遊客,人潮多到比螞蟻還要多,感覺一腳就能踩死一堆螞蟻一樣,真的是阿彌陀佛!在『鄭王廟』主塔這裡大部份都是中國大陸及韓國遊客,少部份是泰國人或是歐美遊客,我一看這種人潮不知道要怎麼拍照!而大部份遊客都有租借泰服拍照,而且都採用上圖這種拍照手法!
泰服體驗可以在我們進來的大門前『泰服一條街』租借,200元泰銖就能幫妳打造全身行頭加髮型,讓妳上演一段穿越古今的戲碼。近來在遊泰國的觀光圈中,吹起了一股在『鄭王廟』穿泰服拍美照的風潮,讓你拍出IG上那種仙氣十足的美照,使得這個必訪的經典地標,又成了IG上的打卡大熱點!而我們則是會在第三天的『茉莉花民俗村』才有穿泰服的體驗!
▲ 主塔台階下的兩側放置著中國武將的石像。主塔修有四道階梯,階梯入口有中式石像門神和十二生肖把守,塔基有中式草木畫。塔身各級台基有四組呈托舉姿態的力士神像,且由下至上,神像的等級逐漸升高,分別是夜叉、神猴、緊那羅、天神,最終是『毗濕奴』和『迦樓羅』
塔身設四面壁龕,供奉因陀羅,身騎三頭戰象『愛羅婆多』。壁龕外圍有雙層山花及壁柱、過梁結構。塔頂輪廓似子彈,弧度柔和折角輪廓似花瓣,底部和塔身四個壁龕相接處各一個同比例縮小的小塔頂
而『鄭王廟』中心的主塔高達82米,是泰國著名的建築,還被刻在10元泰銖硬幣背面,整座塔就以方形的底座和塔身堆疊上去,周圍還有四座陪塔,表面都裝飾許多彩色陶瓷,宏偉華麗。而且據說很多陶瓷裝飾,是由當時中國商船帶過來的
▲ 塔尖安插著一組七叉金戟。塔尖上有王冠,原本是南農寺佛像鑄造的,拉瑪三世下令將之置於塔尖。四角各有陪塔一座,形制相似,呈斜十字形環繞主塔,塔身壁龕供奉風神『伐由』騎白馬;塔基壁龕有『緊那羅』雕像。主塔塔基的四道階梯入口前有四座蒙多式供壇
如此布局在佛教宇宙觀裡有象徵寓意。陪塔和主塔以『梅花狀』布局,源自古印度寺廟布局,主塔象徵宇宙中心的『須彌山』,陪塔象徵四岳或四大部洲;主塔和四座泰式供壇形成『曼荼羅』圖示的十字布局,供壇對應護世四大天王或四大洋
主塔分三層,對應三界,即最底層對應『欲界天』,第二層對應『色界天』,第三層對應『無色界天』。整個主塔都鋪貼有繁複的嵌瓷和螺殼花草圖案,嵌瓷所用的瓷片多達上百萬件,最早都是來自中國
▲ 主塔前有兩個正殿,這是『鄭王』以前的皇宮,裡面有『鄭王』及泰皇『拉瑪二世』的御床,相傳從『鄭王』床底下爬過可以帶來好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來試試喔!
正殿裡有佛像以及雕刻成『鄭王』的第一座雕像,而雕像對面還有一個由柚木製成的皇家祭壇和寶座,也就是『鄭王』的御床;這座祭壇和寶座是他冥想的地方,傳說如果從底下穿過這座王座,就可以驅除晦氣、增加好運!
此外,裡面還有泰皇『拉瑪二世』用來睡覺和放鬆的御床,木床有6根柱子,雕刻著美麗的圖案,頂部有一個弧形屋頂,上面繪著西洋風格與泰式圖案混合的彩色圖樣。除了主塔與正殿之外,旁邊的佛寺也很有趣,裡面充滿了中國元素的塑像及花卉造型壁紙,也蠻值得參觀!
▲ 今日在『鄭王廟』裡面不知道是舉行什麼活動,有很多『曼谷』市民拿著掃帚排隊領冰淇淋,他們是拿著掃帚來換冰淇淋嗎?因為每一支掃帚看起來都是新的,還是他們參加了市區清潔活動,活動結束後廟方發冰淇淋慰勞?真的是不得而知!
▲ 曼谷市民拿著掃帚排隊領冰淇淋
▲ 而糟糕的是連119救護車也開進來,人潮都已經快要塞爆了『鄭王廟』,但在『鄭王廟』裡面卻沒有管制車輛進入,造成人車搶道、場面相當混亂!
▲ 這是『鄭王』雕像,即『鄭昭』又名『達信大帝』(1734年4月17日—1782年4月7日),是泰國歷史上『吞武里王國』建立者和唯一一位君主,1767年至1782年在位。原名信、鄭信,又名鄭新、鄭生、鄭國英、鄭國華。在漢文文獻中也被稱為甘恩敕、丕雅新。泰國華人習稱其為鄭王或鄭皇
『鄭昭』原為『暹羅阿瑜陀耶王國』的一名將領,其父是中國廣東潮汕民系的移民,來自今汕頭市澄海區。緬甸『貢榜王朝』吞併暹羅之後,『鄭昭』起兵反抗緬甸的統治,他平定了各方割據勢力並最終驅逐了緬甸侵略者。1769年『鄭昭』自立為王,自稱『博龍拉乍四世』並建立『吞武里王國』。在位期間『鄭昭』擊退了緬甸的再次入侵,征服了蘭納、萬象、琅勃拉邦、占巴塞,並確立了對『柬埔寨』的宗主權
因為『鄭王廟』是鄰昭披耶河而建,因此如果搭船前往,下船的碼頭就是『Tha Tian』,而『Tha』在泰文中指的是碼頭,『Tian』則是平坦的意思。那為何碼頭前會是一大片平地呢?據說這還跟『鄭王廟』及『臥佛寺』入口前的看守巨人,彼此互相有過節有相關喔!
而關於這個傳說目前流傳了兩個版本:
版本一:『臥佛寺』的巨人向『鄭王廟』的巨人借錢,結果逾時未還,『鄭王廟』巨人前來討債未果,於是便和『臥佛寺』巨人起爭執、大動干戈,導致附近樹木幾乎被踏平,也就是目前的『Tha Tian』;後來得知此事的『濕婆神』勃然大怒,便將巨人們化作石像,要讓祂們永遠在此守護這片土地
版本二:某日,『臥佛寺』巨人與『鄭王廟』巨人隔著『昭披耶河』爭執,到底誰守護的佛教寶物更為重要;『鄭王廟』巨人說是『法寶』重要,『臥佛寺』巨人跟著反駁道:當然是『佛寶』較重要,眼見爭執不下,誰也都不讓誰,彼此便開始兵戎相向,直到此處被踏作平地『Tha Tian』後才停歇
此時恰好一位僧侶經過,並向巨人開釋:『佛、法、僧』皆同等重要後,兩邊的巨人們才頓時醒悟,並回到自己的看守崗位。瞭解了這兩則傳說故事後,再回頭來看『Tha Tian 碼頭』的名字,以及『鄭王廟』前的守門巨人是不是更有意思了呢?
▲ 『鄭王廟』入口前的巨人,右邊綠色臉孔的巨人名叫『Thotsakan』,左邊白色臉孔的巨人名叫『Sahatsadecha』。『鄭王廟』的裝飾華麗多彩,牆壁上繪滿了壁畫,有描繪宮廷生活的優雅場景,也有激烈戰爭的壯觀畫面,展現出細膩的工藝與美感。走進這裡彷彿時光倒流,深深感受到泰國歷史的魅力!
始建於1842年『大城王朝』時期的『鄭王廟』,總高79公尺,有著『泰國艾菲爾鐵塔』的美名。據傳當年鄭王(原名鄭信,史稱為達信大帝)有意把『吞武里府』封為新首都,於是乘船沿著『昭披耶河』要前往『吞武里府』,而在經過原名為『越瑪國佛寺』的『鄭王廟』前,剛好是黎明時分,為了紀念這個美好的時刻,所以『鄭王』將寺名改為『越淨』,也就是黎明的意思,這也是『鄭王廟』又被稱作『黎明寺』這個名稱的由來!
除了主塔與正殿之外,旁邊的佛寺也很有趣,裡面充滿了中國元素的塑像及花卉造型壁紙,也蠻值得參觀。『鄭王廟』也是泰國境內規模最大的『大乘舍利式塔』。『鄭王廟』雕工精湛,潔白莊嚴,近距離看絕對會被它的壯觀外型和工藝美感所折服。廟內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築風格,色彩鮮豔且雕刻精美!
▲ 這裡是『戒堂』,四周鎮邪石之間有中式石圍欄,圍欄上有姿態各異的中式石獅。『鄭王廟』主要供奉的是印度教的風神『帕拉普』和佛教的『釋迦牟尼佛』。寺廟的主殿內供奉著『玉佛』和其他重要的佛像,融合了泰國的佛教和印度教信仰,展示了豐富的宗教文化
『鄭王廟』中央佛塔『普朗佩嘉』高達79米,設計獨特,底座和塔身呈方形,層數眾多。四周環繞著色彩各異的陪塔,展現出華麗的風貌。塔身鋪貼著彩色碎陶瓷,基座上繪有巨幅圖畫,並供奉『風神』。每層台階兩側則擺放著中國武士的石像,彰顯了文化的多樣性
▲ 這裡是『精舍』。『精舍』位於主塔身後西側、戒堂南側,為吞武里時期風格,外牆面有彩磚壁畫。主佛像稱為『拍佛陀參普努瑪哈布魯達卡那阿西達亞努博披』,名字這麼長!有誰能記得牢!相比『曼谷』其他知名的佛寺,如大皇宮、臥佛寺……等,『鄭王廟』的步行範圍剛剛好,在大熱天裡不至於讓人走到腳痠,加上近來流行起逛『鄭王廟』穿泰服的風潮,各大網美不斷曬照那些穿起來氛圍感十足、又有氣質的傳統泰服照,真的一不小心就會被燒到,難怪『鄭王廟』會成為這幾年全泰國參觀量最高的寺廟!
鄭王廟參拜方式:
在進入廟宇前,請遵守衣著規定,並保持安靜和尊重。進入後,可以先在『帕弘大殿』內的佛像前誠心許願,再到中央塔下的『四面佛』虔誠膜拜。相傳『四面佛』有求必應,在香爐前點燃香火,將香插入香爐,這是向神明表達敬意的方式。獻香後可以在神像前靜默祈禱,表達您的願望或感謝。此外,許多信徒會在祭壇上獻上鮮花和水果,以示敬意。如果廟宇舉行宗教儀式,您也可以參加,這通常包括誦經和供奉。離開時請再次保持安靜,若需要可再次獻香以表達感謝!
鄭王廟衣著:
參觀『鄭王廟』的衣著規定相當嚴格,主要是為了尊重當地的宗教文化。禁止穿著短褲和短裙,包括破洞的長褲也不被允許。此外無袖上衣、露肩裝和露背裝也是禁止入內的。建議穿著長袖上衣和長褲或長裙,以符合寺廟的服裝規範。如果不小心穿錯衣服,或者太過暴露,寺廟內有提供租借服務,租借費用約為20元泰銖,押金100泰銖(可退還)
提醒大家在『鄭王廟』走樓梯的時候要小心,因為階梯很陡,但階梯面卻很小,男生踩上去大概就是腳掌的一半多點,尤其是有長輩小孩更要注意!也因為我本身腿腳無力,看到這麼陡的階梯根本不敢爬上去,但就算爬上去也很難拍出全貌,所以我都在下面往上拍,出國旅遊還是以安全為重!盡量避免節外生枝!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