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8日,幸遇雲林縣林內鄉2018紫斑蝶季,3/31~4/8日的最後一天假日,閒閒沒事來林內鄉『龍過脈登山步道』爬爬山,順便欣賞『紫斑蝶』越冬遷徙的台灣生態奇觀
『龍過脈森林步道』位在昔日『林內日本神社』的遺跡之處,我們從第一張照片林內鄉『中華電信』前面台3線旁的第一座『鳥居』進入,然後爬上第二張照片位於林內『淵明國中』旁的『日本神社』第二座『鳥居』,直到最上方『濟公廟』前的第三座『鳥居』集合,然後大家一起去爬林內『龍過脈登山步道』
上圖是爬上階梯後的『日本神社』第二座『鳥居』,林內『日本神社』為臺灣日治時期位在台南州斗六郡(今雲林縣林內鄉)的神社。『林內神社』選址在台南州斗六郡斗六街林內(今雲林縣林內鄉公園路、濟公堂與孔廟一帶)興建,始建於昭和14年(1939年)10月,至翌年(1940年)4月竣工,並於昭和15年(1940年)12月20日鎮座,社格是無格社
上圖為神社『春日燈』,旁邊則為林內鄉『淵明國中』。『林內神社』祭祀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豐受大神,例祭日3月3日。神社主體(拜殿、本殿)已於1957年毀壞,改建為林內『濟公總堂』。殘留下來的一、二道鳥居則被增加綠瓦,第一座鳥居上的匾額其題字從『林內神社』被改為『林內公園』。近年已重建神橋、手水舍、春日燈籠數對、第三道鳥居等
上圖為『手水舍』,『手水舍』後面則為林內鄉『林中國小』。『林內神社』原本配置有參道、社號標(位於第一道鳥居前南側)、明神鳥居4座(第一~第三座鳥居是混凝土造,第四座鳥居是木造並作為中門),沿途景物多是由老百姓所奉獻捐贈的燈籠,有大石燈籠6對、混凝土半木造春日燈籠16對、揭示場(神橋旁北側)、神橋(位於第二道鳥居前的樓梯下方)、下乘札(神橋旁南側)、手水舍、神社建立紀念碑、旗幟台、休憩所、石造狛犬1對、前有千鳥破風的入母屋造拜殿、流造本殿
建造當時規模是路寬十六尺、石階一六六級,共耗費62,300人力,其工程浩大可見一般。日據時代建造神社當時,是由日本政府下令,從上級至下級分配職責,由保正(如今村長之位)、甲長(如今鄰長之位)負責監工,每一戶支援一名義務工,稱為勤勞奉仕,勤勞奉仕必須日以繼夜,血汗建造神社
『林內神社建造紀念碑』位於上圖階梯的中段,紀念碑下方有一條『斗六大圳』穿過。昭和15年(西元1940年),日本政府決定在台開闢兩條灌溉水圳以保障戰時仍有物資的補給,其一為『斗六大圳』,另一條為『嘉南大圳』,但『斗六大圳』遲至二戰後仍未完工。昭和十五年(1940)台灣總督府決定補助半數工款。昭和十六年(1941)九月,成立斗六地方土地改良事業建設所,著手調查勘估工作,至二戰後完成麻園、竹圍子支線,舊莊排水工程。民國三十五年(1946),聯合國救濟總署決定撥款補助而復工,但只完成一段導水路即後繼無力結束建設。地方人士復組織『斗六大圳建設促進會』宣導求援
民國三十六年(1947),台灣省政府決定復工,工程費由省府及地方各籌一半,並核准由地方組織『斗六農田水利會』,負責工程之籌款及保管事宜。漸漸完成現今之規模。大圳灌溉區域,北界濁水溪,西接虎尾溪,南以三疊溪為界,東達縱貫山脈之邊緣,計包括雲林縣之林內鄉、莿同鄉、斗六市、古坑鄉、斗南鎮、大埤鄉、虎尾鎮,及嘉義縣大林鎮、梅山鄉、溪口鄉
這裡則是『林內神社』最上方的第三道『鳥居』,二戰後政局混亂,『林內神社』之遺跡漸遭人破壞或拿走而日漸消失。直至民國46年(1957年)左右,因行政機關建設,而將拆除遺留物,經有心人士商榷,決定將匾額『林內神社』改為『林內公園』,使得鳥居得以保留下來,而拜殿、本殿、手水舍、神橋、制札皆已不存,石燈籠、春日燈多遭到破壞
原本神社主殿所在之位置被改建為『濟公廟』(1958年成立)。原有配置僅參道、第一與第二道鳥居、大石燈籠2對、剩下混凝土造部分的『春日燈籠』數座、林內神社建立紀念碑、狛犬1對(安置於濟公堂內)、大石燈籠構件若干(安置於濟公堂後方)等保留下來,其他都已經被破壞殆盡
近年來因加強觀光產業,在雲林縣政府以及林內濟公堂的努力下,已將神橋、春日燈、手水舍以及第三道鳥居(現為濟公廟牌樓)修復。神社周遭環境基本上已修復的非常完整,『林內神社』遺址是目前全台灣神社殘跡中唯一具有三副完整鳥居的神社建築群,(原本的舊鳥居兩副,濟公堂鳥居一副)。所以大家相約早上7點在此地集合去爬山
林內『龍過脈登山步道』共有三條步道,我們選擇沿著『鐵管坑溪』直達『龍過脈觀景台』,而三條步道最後都會在『鐵管坑溪』盡頭會合,然後集中成一條步道經『兔仔嶺觀景台』,再爬上如上圖的陡峭階梯到達頂端的『龍過脈觀景台』,單程約2公里
上圖這裡就是『龍過脈觀景台』,雲林縣林內鄉『龍過脈登山步道』有幾條登山步道,難易都有,今日選擇由昔日林內『日本神社』的『濟公廟』後方上山,也是林內『紫班蝶季』的活動路線
林內『紫班蝶季』活動至今日為止,雖說是『紫班蝶季』,但今日連一隻『紫班蝶』也沒見到,到是山上的登山客多到數不清
『龍過脈觀景台』寬廣視野與依山傍水的地形景觀,讓生活更能貼近大自然。位在林內的『龍過脈登山步道』,有著相當棒的視野環境與依山傍水的地形景觀,天氣好時可眺望斗六地區及林內、竹山及濁水溪北岸等一目了然
每年春分與清明節前後,紫斑蝶遷移被公認為台灣生態奇觀,蝶群會依循固定路線,離開冬棲地高雄茂林,沿著『蝶道』一路北返苗栗、竹南一帶繁殖。林內鄉『坪頂村』正好位於『紫斑蝶』北返遷徙的『蝶道』上
每年數以萬計的『紫斑蝶』聚集於此,一同飛越『濁水溪』到『八卦山』再分散開來,只有在『林內』的丘陵地,能清楚觀察到牠們過境的磅礡氣勢,如國三高速公路252公里處,『濁水溪橋』護欄就是為『紫斑蝶』遷徙而設
為打造『紫斑蝶』過境覓食的良好生態環境,『林內鄉公所』除用心種植大批蜀葵花外,今年還增加許多蝶豆花及蜜源植物迎接這群嬌客,期許更多人到雲林欣賞自然奇景,除扎根生態教育外,更推廣雲林的生態旅遊
『林內鄉公所』推薦大家來『林內龍過脈』體驗好山、好水、好空氣,也望民眾賞蝶之際,喚起對生態保育的重視,並加入『紫斑蝶』保衛行列,讓『紫斑蝶』永續飛舞,延續這份美景
至於為什麼叫『龍過脈』呢?根據地方耆老指出,林內山脈和草嶺、南投縣竹山鎮層峰疊擁,相傳從草嶺、竹山交界處往低山俯瞰,林內境內山脈稜線狀似一條龍的背脊,視線挪移到濁水溪與清水溪交會口時,又像是龍汲水,因此叫『龍過脈』
我們在『龍過脈觀景台』休息一陣子後,繼續往林內『坪頂村』方向走,過『龍過脈觀景台』之後的步道平緩好走,經過上圖的階梯之後就是產業道路,可見到處都是竹筍園與柳丁園
之後來到林內『坪頂村』,這棵『芒果樹』是雲林縣登記有案的28棵珍貴百年老樹其中之一,『坪頂村』共有四棵樹齡過四百年的土芒果樹與一棵百年九重吹樹,形成難得一見的百年樹群
坪頂村『長壽亭』建於百年老樹群下,亭裡設置石桌椅,提供村民休憩聊天,而這棵擁有四百年的土芒果樹於明朝末年時代自然生長,四百年的老芒果樹上仍然是結果纍纍
隨後我們搭乘『2018林內紫斑蝶季』的接駁車回到『林內鄉公所』,『2018林內紫斑蝶季』今年已經邁入第12年了,公所首度引進『大型熱氣球』進行宣傳,要用熱氣球的熱情歡迎這群美麗嬌客,歡迎全國民眾攜家帶眷參與這場具有生態與教育意涵的精彩活動
『蛙~紫蝶漫舞‧林內好所在』2018紫斑蝶季活動,於3/31、4/1與4/7、4/8兩個週末於『林內鄉公所』舉辦,因為今年正逢清明五天連假,除了規劃四天專業的紫斑蝶生態導覽解說、精彩節目表演、劇團演出、瘋狂抽大獎以外,更準備了數千份闖關宣導品、彩繪文創帽子DIY、兒童趣味釣魚樂園、豐富的林內在地市集,為了歡迎紫蝶的蒞臨,公所也栽種適合打卡拍照的蜜源植物,而每天的活動還都搭配抽獎活動,電動自行車等大獎等著幸運兒抱回家
結束『龍過脈登山步道』的爬山行程後,回程我們順便參觀林內鄉湖本村『白馬山菩提寺』,『白馬山菩提寺』為台灣第一座依循西藏傳統建立之藏傳佛教寺院,於民國86年12月21日落成開光,由尊貴的上師與各級政府官員,共同主持落成揭幕儀式,千餘位海內外嘉賓亦共同見證這歷史的一刻
『菩提講堂』之建築充滿藏傳佛教之特色,寺院後方之巨幅布達拉宮壁畫、寺頂之雙鹿法輪、兩側之時輪金剛十相自在圖、五樓之彩沙觀音壇城、三樓之藥師八佛彩沙壇城與各佛殿之彩繪,不僅是一座莊嚴之道場,且充滿藝術文化之氣息
艱鉅浩大之建寺工程,由『明珠仁波切』親自擘劃,以藏傳佛教寺院之風格為主,融合印度佛寺之鐘塔造型屋頂與中國佛寺之迴廊與琉璃瓦等特色設計而成。從整體之設計規劃、興建監工、室內格局佈置、彩繪裝飾、佛像雕刻等過程,皆出自於仁波切之精心策劃與巧妙構思
白馬山菩提寺 地址:雲林縣林內鄉湖本村三權路297巷6號 免費參觀
電話:(05)5895582 傳真:(05)5896050 網址:www.migyur.org.tw
交通路線: 由國道3高速公路下斗六交流道,往林內鄉方向,走3號省道約2公里,轉入三權路,沿雲67鄉鎮道 ,繼續前行約800公尺即可抵達。
《延伸閱讀》
農曆年初五春節走春活動─雲林斗六市『柚子公園』十犬十美狗轉乾坤燈會
農曆年初一春節走春活動─雲林古坑『珍‧粉紅城堡』、『湖山水庫』
2017有『櫻』來坐!雲林土庫【馬光國中】羊蹄甲印度櫻花季登場
2017台灣燈會在雲林『吉鳴雲揚』─2/11~2/19春遊雲林‧夜賞花燈(下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