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篇!『2023金門迎城隍-浯島城隍文化觀光季』活動正式揭開序幕,公所特別安排醒獅、寧鼓隊、蜈蚣座遶境隊伍,從鎮公所出發走向『浯島城隍廟』,歡迎民眾、遊客共襄盛舉,一起來感受一下『金門迎城隍爺』的魅力!
該活動是由縣府指導,金城鎮公所、浯島城隍廟管理委員會主辦,從5月6日持續至6月2日為止,將近一個月的時間,鎮公所特別規畫一系列動態及靜態的活動,讓民眾體會道地的金門傳統文化
陣頭自金城鎮公所出發,主辦單位特別安排人力肩扛蜈蚣座打頭陣,座上乘載12名小朋友,全長6節,並在舞獅的簇擁下,浩浩蕩蕩前往『浯島城隍廟』,沿途吸引許多民眾、觀光客駐足拍照。隨後則在由金門縣『天震堂醒獅團』精采的舞獅鼓陣表演下,為即將登場的活動揭幕
『天震堂醒獅團』自90年起,曾於92、97及100年參加全國社區民俗育樂觀摩會,擔任武場的表演活動。歷年來參與金門縣政府春節民俗遊藝表演及新春團拜活動、迎城隍記者會、101年金門大橋動土典禮等各項活動,是金門地區擔綱開場表演鬧場戲碼的重要角色,也是蒐集人氣的最佳利器
舞獅表演經常與武術、武館相聯,在鑼鼓音樂助陣之下,表演者作出仿獅子各種形態動作。而且民間習俗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每逢年節喜慶的節日,喜歡打鑼打鼓,舞獅慶賀。舞獅亦跟隨著華人移居海外而聞名世界;星馬等地相當盛行的舞獅也受到大力推廣
農曆4月12日是金門後浦『浯島城隍廟』的遷治慶典,也是城隍爺『出巡』的大日子,其中城隍神轎『繞境巡安』是每年迎城隍活動的重頭戲。從收契子錢、送頭與掛水牌、送佛帖等,直到熱烈盛大的迎城隍繞境,所有祭典環節皆立基於轄境居民的生活之上,祭典內涵充分顯現金門民眾的生活文化特色
迎城隍的繞境隊伍組成,皆為地方居民自發性籌組傳習而成,例如輦轎、藝閣、人力蜈蚣座、打花草、神將等,展現在地閩南文化之藝能特色。從繞境陣頭的排練組成、沿途香案迎接參與,以及眾多隨香隊伍,顯現地方傳統文化特色及居民向心力
金門後埔浯島城隍廟的『迎城隍』活動,保存傳統祭儀、陣頭文化和祀神儀式,繞境陣頭和隊伍都是由在地居民自發籌組、傳承至今。不只祭典科儀必須按照傳統舉行、巡境路線必依『香路』行進,就連繞境的隊伍和陣頭也必須按照古禮組成
繞境時的隊伍可以區分為城隍爺的專屬陣頭和隊伍,另一隊伍則由四境各廟宇所動員的旗、鼓、輦、陣頭所構成。前者由城隍爺的僚屬一字排開,引領香陣隊伍繞行香路,此外還有彩帶、旗幟、大鑼、托燈、馬上吹、南管、香燈、香擔、十音、鑼鼓陣、笛鼓隊、小獅隊、舞龍隊,和前來作客的開浯恩主公、關帝爺、蘇府四千歲神轎伴行
當年輪值門境爐主敬獻給城隍爺的藝閣隊伍『城隍粉閣』尾隨,而隨香信眾則手持馨香跟著城隍爺神駕虔誠行進。各門境遊行隊伍以『境旗』為前哨,標示出里別與主奉神明
東門境的境主廟是代天府(也稱王爺宮),境主為『池府王爺』。城隍爺繞境巡安時,東門里民一定會請出『池王爺』和『溫王爺』共同參與。陣頭則是以民間認為具有驅逐邪魔、袪災招祥功能的『蜈蚣座』為神輦、神轎開道
每年農曆自3月下旬開始,陸續就會有許多民眾前往城隍廟還願答謝城隍爺的庇佑,或找傀儡戲班來表演謝神。慶典的序幕則是從農曆3月26日『收契子錢』開始,即告正式展開,直到農曆4月14日各境神尊返回各自公廟,才算圓滿結束
農曆4月1日當天,廟方會在廟前掛出紅底墨書的水牌公告,條列出農曆4月12日『出巡』時需進行的各項工作,稱為『掛水牌』。而『送佛帖』則是由該年的輪值境主將『佛帖』,送到後浦城內各廟宇和豐蓮山牧馬侯祠(主神為開吳恩主公陳淵),邀請眾神明前來參與迎城隍慶典
到了農曆4月9日,該年的輪值境主就會帶領鑼鼓陣等請神隊伍,到後浦城內各廟宇及牧馬侯祠,迎請開浯恩主公及各神明駕臨城隍廟,稱作『請佛』。城隍出巡前會從4月9日到11日夜晚,舉行為期3天的鑼鼓排練活動,稱為『打鑼鼓』。在暗夜中以火爐油鼎當前導,鑼鼓陣、將軍爺、和文武判在境內踩街探路並沿途吆喝,預告城隍爺即將要出巡,周遭孤魂野鬼要盡快閃避
每年農曆4月12日『繞境巡安』是迎城隍的繞境重頭戲,也是祭典的最高潮。擔任『值頭』的門境內,各家戶會在這天炊糕綁粽分送親友,而四境內各家戶也會在家屋門口舉行犒軍祭拜『拜門口』,並前往城隍廟『拜榜下』
就後埔城區整體而言,則以繞境巡安為主,依循繞境的路線,即『香路』和順序行進。當天香陣隊伍在天亮之前集合完畢,待火炮3響,報馬仔『頭報、二報、三報』依序出發報訊並返回後正式開拔
農曆4月12日的夜晚,輪值里境內的各家戶會準備豐盛的晚餐招待遠來參與的親友。習俗演變至今,四境居民當晚皆會備有流水席款待與會各地民眾。隔日各廟宇神尊及開浯恩主公仍在『浯島城隍廟』停留1天,傾聽民間疾苦、共享人間煙火。待農曆4月14日,輪值境主護送各路神明歸返宮廟後,城隍祭典至此才算圓滿結束!
上圖是繞境隊伍中的『公揹婆』,公揹婆又稱『公婆陣』,亦稱『翁婆陣』,是一種一人成陣的陣頭,一般認為是源自於中國的『老背少』。『公揹婆』由一人扮演兩種角色,做出老公揹老婆的樣子,前面的老公是假人,後面的老婆才是真人
但通常也都是由男性所裝扮,與『雙生仔陣』類似,都是使用障眼法來娛樂觀眾。『公揹婆』沒有固定的規矩與配樂,全靠表演者自己的創意發揮,或進或退,或扭或擺,都是以幽默好笑,嘻逗小孩和觀眾為目的
早在臺灣光復初期,街頭常有許多走江湖的賣藥商人,其中有一個賣『種子丸』的獨行客,就是扮演『公鞅婆』,被『揹』著的『婆』頭繫包頭巾,穿著紅花大陶衫,滿面花粉嘴唇還塗著紅胭脂,揹的『公』頭面是紙糊的,戴了個破尼帽,一襲大陶衫兩隻袖子朝後面做成環抱揹人狀。以後在各種文化活動或遊藝表演中,即常見在『公揹婆』的出現
『公揹婆』的表演,並無規矩,亦無配樂,或進或退,或扭或擺,即興而作,有時搖手臂揮手巾,故作嬌媚狀,有時戲逗老公,故作吵架狀,有時也表現鶼鰈情深,滑稽有趣,幽默好笑,尤其嬉逗小孩和觀眾,更是一絕!
其實『公揹婆』不是台灣發明,最早起源是宋代以前的民間百戲,在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宋徽宗』曾與群臣在瓊林『苑寶津樓』進食,觀賞樓下的民間百戲,其中的『村夫背婦』就是『公揹婆』的原型
由於這也是個體力活,所以通常婆都由男性反串,以『障眼法』來娛樂觀眾。一般公的造型是戴老人帽、穿黑藍衫,雙手反揹,背上背著頭繫珠花、穿鳳仙裝、塗紅抹脂、以雙手攀住老公雙肩的老阿婆,婆後面還露出一雙懸空的假腳
古時一人就成陣,現在年輕一代的表演將之改變成團體公婆,後面的婆以青春洋溢的年輕女性扮演,穿半兜紅色鳳仙裝,一手撐傘、一手持扇,配合徐疾有致的鑼鼓伴奏,變成活力十足的藝陣展演,更能吸引觀眾目光
接下來是打扮成仙女的『藝閣』表演,五顏六色、金碧輝煌的藝閣車,讓人目不暇給,最令遊客期待是藝閣車上仙女,其最大特色是藝閣車上由孩童裝扮成神話、忠孝節義故事的人物,每輛藝閣車各有主題裝飾別具特色,藝閣車遊行時沿途播放歌曲,所到之處吸引許多路人圍觀,盛況不輸迪士尼樂園遊行
當年輪值門境『爐主』敬獻給『城隍爺』的藝閣隊伍『城隍粉閣』也須尾隨,而隨香信眾則手持馨香跟著『城隍爺』神駕虔誠行進
藝閣又名『臺閣』,是一種源自中國傳統民俗技藝表演,與陣頭合稱『藝陣』,常見於迎神賽會,亦傳至日本與台灣,其中藝閣在日本稱作『山車』或『屋台』。一般由小孩子裝扮成各種歷史人物,坐在製作精美的閣子裡,由人抬著或搭載於車子上遊行街頭
藝閣又稱『詩意閣』,古代是一種古色古香的傳統式花車,車上由真人扮演各種神話、戲劇人物,並佈置有花草樹木的亭台樓閣,藉此呈現民間傳說或小說戲曲之故事情節。舉凡地方上有迎神廟會、行香等慶典活動,常見藝閣參與遊行
藝閣的引入,相傳是由信徒從福建泉州、廈門等地引進台灣,至今約有三百年的歷史。而台灣在清朝時期出現以真人馬匹扮演的『馬前閣』,場面十分浩大。而金門藝閣則以三輪車替代,藝閣台上的人物,通常都由童男童女扮演,個個打扮得花枝招展,濃妝豔抹,穿著華麗的戲服在台上全力演出
早期的藝閣是由真人扮演並以人力扛抬,逐漸演變至人力板車承載,另有牛車、木輪車。隨著時代進步,增加了鐵牛車及馬達三輪車的輔助;電動車現由小貨車發展成大卡車、大拖車承載,閣台上的裝飾也更多了彩繪、雕花乃至於各種科技的聲光特效,最後演變成如今的『電子花車』
台灣的藝閣有蜈蚣閣及妝台閣兩種,妝台閣是在木座上裝置樓台亭閣,由孩童扮演歷史或戲劇人物,或坐或立於台上,金門藝閣多以妝台閣為主,妝台閣屬小型藝閣,享有高知名度
接著上圖是繞境隊伍中的『布馬陣』,一般認為『布馬陣』是由竹馬演變而來,竹馬戲傳到宋代已經發展成舞隊的型態,到了清代則稱為『跳馬燈』,傳到臺灣的時間應該就是在清代
臺灣的『布馬陣』主要流行於宜蘭、雲林兩地;蘭陽地區的『布馬陣』多結合彩船和『落地掃』而形成歌劇團形式,雲林的『布馬陣』則為單純的布馬表演。布馬之起源甚早,但原先並非叫布馬,而是與布馬型態類似的竹馬戲,竹馬戲的表演在漢代時就有了!
根據『布馬陣』師傅的說法,『布馬陣』於清代即傳到臺灣,『布馬陣』所使用的馬,最初也是用竹子做成骨幹,周圍糊上紙而成,所以『布馬陣』原稱為『紙馬陣』。由於紙製品很容易破損,到十幾年前才改良為布製,骨架並由竹改為藤,以便於操作
『布馬陣』表演時,騎馬者為狀元,身穿大紅袍,牽馬的馬伕是一丑角,也是整團的靈魂人物,他以靈活的身段和誇張的動作來表現出戲劇性及喜感
當今臺灣各布馬陣團所常表演的戲目,約有如下幾項:
1.狀元遊街:表演古代狀元打馬遊街的得意神態。
2.瘋老爹:表演縣官出巡的滑稽動作而得名。
3.拜馬、三仙門、參神、四門:用於拜廟,表演動作大同小異,舞步走的是『之』字形。
4.困塘:表演馬跌入池塘,撐涼傘者和馬伕奮力救馬上岸的種種動作。
5.五方:表演馬陷入泥中,撐涼傘者和馬伕拖馬上來的情形。
主要道具:
1.馬鞭:右手甩馬鞭,大多是立圓的環動。
2.布馬:布做的馬匹,掛於狀元胸腹前後如騎乘狀。
3.涼傘:替狀元遮陽用。
4.扁擔或船櫓:是為了插入泥中想將陷在泥中的馬匹,借力使力給拉出來。
一年一度的『浯島城隍遶境巡安』後浦街區熱鬧滾滾,舉行『四境藝陣踩街大遊行』,邀請30組藝陣帶來精彩的演出,四境藝陣大遊行精彩絕倫,歡迎相招逗陣來,感受傳統陣頭的無窮魅力
今年的『2023金門迎城隍—四境踩街及民俗表演』在5月27日下午2時至6時舉行,參與踩街活動的藝陣以及團體包括四境的各團體,分別有東門境:大鼓吹、雄鎮堂七爺八爺、蜈蚣座、三太子、東門公揹婆、十音、及跳鼓陣
西門境:太子轎前鼓、跑旱船、北管、蓮花大鼓陣、鑼鼓、迎親陣及金門縣民俗技藝公揹婆
南門境:南門布馬陣、五樂天鑼鼓陣、媽祖會涼傘鼓、招財進寶、腰鼓隊、金鼎國小扯鈴隊及金鼎國小鑼鼓隊
北門境:舞獅、十二婆姐、忠義廟三太子、昊天官將首、鑼鼓、文轎及武轎。在總兵署現場則有魁儡戲劇團、金寧中小學寧鼓隊進行定點演出
踩街隊伍將由『總兵署』集合出發,行經貞節牌坊、模範街、金門縣商會、民族路、東門代天府後,再從民族路轉往五嶽廟、水門睢陽府、南門天后宮、禹帝廟後抵達浯島城隍廟,之後再遊行至西門外武廟、民權路、莒光路、內武廟、陳氏宗祠、中興路、北門北鎮廟等,此外踩街團體還將於浯島城隍廟及四境主要廟宇進行定點表演
每年農曆4月12日迎城隍是金門縣最熱絡與盛大的宗教慶典,也是各個藝陣爭奇鬥艷、互別苗頭的最佳機會,鎮公所特別於4月12日前夕進行踩街活動,為即將來臨的4月12日迎城隍暖場,歡迎大家到後浦逗熱鬧
有別於一般宮廟以神明的聖誕作為慶典日,金門以每年農曆4月12日作為浯島邑主城隍遷治的紀念日,今年是浯島城隍遷治343周年;金門的『4月12日』保有閩南傳統廟慶特色,例如金門特有的『扛輦』,信眾會奮力搖輦,以輦轎上的5方旗輕觸地面,象徵對神明最崇高的敬禮
其他還有藝閣、人力蜈蚣座、神將、打花草等陣頭,均由各地廟宇陣頭自發性參與,展現居民的投入程度與認同感,金門『迎城隍』因此於2013年由文化部指定為離島地區第1個國家『重要民俗』
『2023金門迎城隍-浯島城隍文化觀光季』於5月6日登場,圖為往年熱鬧的尬輦表演。一致的步伐動作像是在跳探戈舞步,看起來很有韻律感,同時也是欣賞鑾轎表演方式的最佳視覺
來囉!金門獨有『狂顛搖擺式』的輦駕步法來囉!這是陣頭鑾轎的『戲輦』表演
金門扛輦儀式與台灣地區大不相同,迎輦即是抬神轎,一般抬神輦有四人,四人各司其職,『頭兼』要顧扁擔、注意走方位,『二舵』、『三舵』則著重在搖擺;『後舵』則著重在穩定方位
迎輦表達對神明的尊崇,及祈求護佑平安,是金門廟會特色之一。在地區各宮廟慶典中,皆可看見扛輦的信徒們奮力搖輦,以輦駕上的五方旗輕觸地面,象徵著人們對於天地神明最崇高的敬禮
金門扛轎的步法非常特殊,幾乎可以用天旋地轉來形容,動作相當誇張,『戲輦』大致可分為『原地搖擺』、『行進間搖擺』、『旋轉式搖擺』及『狂顛式搖擺』等4種
『戲輦』大都以四人轎的方式,中間兩人負擔扛轎,外圍兩人則負責旋轉,騰空躍起的兩人,像是要被甩出轎外一般,動作之瘋狂與迅速,非一般人體力可以勝任
金門『扛輦』信眾奮力搖輦,以輦轎上的五方旗輕觸地面,象徵對神明最崇高的敬禮。『輦』是迎神賽會時眾神明所乘坐的交通工具。『迎輦』則是抬神轎的意思,這是閩南民俗信仰的珍貴文化資產
金門『人力迎輦』,肩搖神轎輦,能夠消災祈福,扛輦者同步使勁左右搖晃,表達對神明的尊崇,及祈求護佑平安,這是迎神賽會中,力與美的結合。這種扛輦的方式與台灣的上下振動不同
金門扛輦轎的步法也非常特殊,幾乎可以用『天旋地轉』來形容,動作相當誇張,稱之為『戲輦』。所以當『戲輦』一開始,就必須騰出周圍很大的空間,避免發生危險及中斷表演,鑾轎隨行工作人員就會要求群眾避開,以利表演的進行
有些陣頭表演方式顯得溫和,有些則是『搖天晃地』的表演,這些不同的表演方式則是以『鑾轎』而定,越大型的『鑾轎』搖起來不易,所以也越溫和,越小型的『鑾轎』則比較有『起乩』的可能,因為還是要看扛轎的人是否年輕及體力
再來就是民間信仰中的『十二婆姐』表演,『十二婆姐藝陣』的由來乃根據《福建閩部別記》中記載,五代後唐永和年間,陳太后(即陳靖姑)得自『許真君』法師之傳授而精通各門道法,曾替閩王『王廷彬』解決妖患,救出皇后和三十六位宮女,閩王為了報恩,將三十六宮女賜贈給『陳太后』為徒眾,稱『三十六婆姐』,個個能除妖、解厄,救援產婦,保胎送子,每年正月十五日,『三十六婆姐』即分成三組,有求必應,勸民除惡為善,深得民心
『三十六婆姐』中的前『十二位婆姐』,祂們分別是總管陳大娘、二宮黃鸞娘、三宮方四娘、四宮柳蟬娘、五宮陸九娘、六宮宋愛娘、七宮林珠娘、八宮李枝娘、九宮楊瑞娘、十宮董仙娘、十一宮何鶯娘以及十二宮彭英娘。此外,藝陣中尚有『婆姐母』和『婆姐囝』兩個腳色,傳說『婆姐囝』是第三宮方四娘的兒子,因母親改嫁而四處尋找他的母親要吃奶,『婆姐母』則尾隨其後照料他,二人來回穿梭在『十二婆姐』陣容中,十分討得眾人的歡心
演出『十二婆姐』藝陣時,婆姐們身穿大紅鳳仙裝,右手持葵扇,左手持紙傘,戴著婆姐面具、白手套以及由檳榔編串成的耳環沿街遊行;其表演都是以『落地掃』踩街方式遊行,由『陳大娘』領陣,十二人組成縱隊,一字排開,以排隊行走和繞圓圈行進兩種陣式前進,後場則以扁鼓敲打控制舞步
身體之舞步隨著鑼聲鼓點之節奏,時快時慢,輕鬆自然的扭腰、擺臂,以縱跨步、手搖葵扇,左右搖晃、大步行進;『婆姐囝』則來回穿梭其間尋找母親,扮演逗趣串場的腳色;而『婆姐母』則身穿藍色婦裝,手執拐杖、肩扛黑傘,吊包袱,隨陣追趕、照顧調皮的『婆姐囝』,表現出生動活潑的氣氛
為期一個月的『2023金門迎城隍─浯島宗教文化觀光季』,正式開始日為5月6日,當日將舉行開幕典禮,活動期間皆有專人導覽後浦小鎮,活動地點主要集中於北鎮廟、代天府、外武廟以及天后宮。宮廟前的特色陣頭表演及踩街,熱鬧非凡,除此之外,還有木偶演出、祈福音樂會以及酬神戲劇演出
『迎城隍』的重頭戲,是在農曆4月12日活動最後一天,當日金門萬人空巷,連在外打拼的遊子都會特地回家鄉參與。當天城隍爺『遶境巡安』是金門的民俗大事,也叫作『出巡』,遶巡後浦城東、西、南、北門四境,代表共同諦聽民間疾苦,共享人間煙火。活動當天,現場將會封街迎神,舞獅走上街頭、輦轎祈福,炮聲隆隆
繞境時的隊伍可以區分為『城隍爺』的專屬陣頭和隊伍,另一隊伍則由四境各廟宇所動員的旗、鼓、輦、陣頭所構成。前者由『城隍爺』的僚屬一字排開,引領香陣隊伍繞行香路,此外還有彩帶、旗幟、大鑼、托燈、馬上吹、南管、香燈、香擔、十音、鑼鼓陣、笛鼓隊、小獅隊、舞龍隊,和前來作客的開浯恩主公、關帝爺、蘇府四千歲神轎伴行
當年輪值門境『爐主』敬獻給『城隍爺』的藝閣隊伍『城隍粉閣』也須尾隨,而隨香信眾則手持馨香跟著『城隍爺』神駕虔誠行進。各門境遊行隊伍以『境旗』為前哨,標示出里別與主奉神明。例如:東門境的境主廟是代天府(也稱王爺宮),境主為『池府王爺』。『城隍爺』繞境巡安時,東門里民一定會請出『池王爺』和『溫王爺』共同參與
台灣民俗藝陣大都屬於業餘組織,成員多由社區民眾組成,平時各有工作,只在廟會或應邀出陣前夕才集中訓練。而早期的藝陣則都附屬於角頭廟宇,陣頭則是神明駕前樂隊或技藝團,藝陣的組成是為了當地的廟會,而廟宇也負責藝陣的訓練及運作
台灣民間每逢神明遶境出巡、進香割火或喪葬典禮,都會聘請民俗藝陣參與遊行,藝陣不僅增添祭典的熱鬧氣氛,也使民俗技藝得以保存,雖然遶境進香的主角是神明,但吸引民眾『看熱鬧』的焦點卻是藝陣的表演
接著是『迎親陣』,金門媽祖會聚合熱心地方文化的義工,致力發揚傳統藝術文化,保有固有民俗技藝並傳承,媽祖會組織有板有眼,蓮花鑼鼓陣、十二婆姐陣、迎親陣、民族舞蹈等民俗陣頭,經常受邀參加兩岸的民俗文化活動,十分的搶眼,打響了金門媽祖會的名號,也提升了對金門藝文活動的水準
盼該會持續凝聚地方熱心人士積極參與民俗技藝的傳承,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為地方保存特色的陣頭文化。並能發揚媽祖精神,來為淨化人類心靈與讓社會更和諧
蜈蚣座長16節、每節長度2公尺,每節上面設計2個座位,共可安置32位打扮成民間傳說故事或忠孝節義人物的小朋友。早期蜈蚣座為節省人力,曾改為輪子推動,後來為承續傳統,再恢復人力肩扛。座位上的小朋友彩妝後,成為遶境隊伍中的美麗焦點
表演最大的特色便是簡單而樸素,由於在地面演出,因此不需要舞臺、佈景或大型道具,亦無需燈光、音效與舞臺技術,所需表演的人數也較少,角色通常以丑、旦為主,演出型式簡單。種類繁多的民俗藝陣依性質可分為:宗教類、音樂類、歌舞小戲類、遊藝類、武術類、體育類、喪葬類及其它等八種表演型態
社區民眾參與社區陣頭有宗教信仰作基礎,加入陣頭不僅能作休閒娛樂或習藝練武,而且更是參與地方公務、服務鄉里的具體表現,因此出陣時並沒有酬勞,頂多由廟方或頭家爐主贈送一條毛巾、一包香煙致謝,出陣後宴請成員聚餐而已!
廟會活動提供民俗藝陣表演的機會,而藝陣表演也增加廟會的藝術性,因此遶境、進香不僅是宗教祭典,同時也是民間藝術活動。寺廟建築、雕刻、彩繪、書畫是常態的藝術展,廟埕就是劇場;弦歌不綴的野臺戲是社區的藝術節,而機動性沿街表演的民俗藝陣就是臺灣式的『行動劇場』
慶祝浯島邑主城隍遷治343周年,一年一度『2023金門浯島迎城隍』系列活動,晚上特別於金門『風獅爺商店街』舉行迎賓平安宴,規模破紀錄席開150桌,此外還在遶境沿線設立兩處提供瓶水、涼扇補給站,今年有來自兩岸三地之台灣、金門、廈門與東南亞團體,信眾賓客逾1,500人共饗福宴,共同祈求金門『浯島城隍』保佑所有鄉親信徒平安健康!
國外所謂『街頭表演』通常是『定點式』的演出,臺灣傳統的街頭表演藝術『民俗藝陣』,則是『流動式』的即興表演。台灣民俗藝陣是以『落地掃』的型態演出,『落地掃』是指在地面演出的表演型態,此種通常在廟會遶境出巡或喪葬遊行時,沿街做定點式短暫表演,屬於行進間的表演藝術
再來就是穿梭陰陽的特勤部隊『八家將』,『八家將』是民間信仰儀式中最常見的家將陣頭,能夠穿梭陰陽、賞善罰惡,象徵著保護凡間百姓不受鬼魅侵擾,相較於神明出巡賜福,家將可以幫助人間捉捕惡鬼、去瘟除煞
關於『家將』,狹義的來說特指六家將、八家將、什家將…等陣頭。廣義的談,家將型陣頭泛指由人經由開臉(畫臉)、著神服、戴神冠,扮演神的一種陣頭。其目的是驅逐瘟疫、捉拿鬼魅、除煞保安,故在『八家將』出巡時的氣氛也較為嚴肅,並也伴隨著諸多禁忌
大抵上可分有出陣前、出陣期間與出陣後等不同時間類型,尤其出陣期間有許多禁忌需要眾多儀式參與者、觀賞者共同遵守。在出巡過程中,為了不讓鬼魅識破其由人扮演,故出陣過程中必須噤口不語,出陣前也必須堅守神明吩咐的紀律(如吃素、戒女色等)。因此家將型陣頭的本質並非藝術表演,而是宗教性甚強的扮神陣頭。未完待續,敬請期待……
《延伸閱讀》
2023浯島城隍文化觀光季─3-4.農曆四月十二浯島迎城隍‧大家鬥陣來熱鬧
2023浯島城隍文化觀光季─3-3.峰上巡檢司城、復國墩漁港觀海亭
2023浯島城隍文化觀光季─3-2.南石滬公園《喊泉》喊越久、噴越高
2023浯島城隍文化觀光季─3-1.中山紀念林百年莿桐樹、機場看飛機起降
2023浯島城隍文化觀光季4日遊─2-6.陽翟大街《軍中樂園》、《金東電影院》
2023浯島城隍文化觀光季4日遊─2-5.獅山海灘《哭泣的金剛》、《船形堡》
2023浯島城隍文化觀光季4日遊─2-4.《沙美摩洛哥》IG網美打卡景點
2023浯島城隍文化觀光季4日遊─2-3.湖井頭戰史館、雙口海灘、八達樓子
2023浯島城隍文化觀光季4日遊─2-2.鐵漢堡、勇士堡、地雷展示館、貓公石
2023浯島城隍文化觀光季4日遊─2-1.嚨口一號營區W003據點、金門大橋
2023浯島城隍文化觀光季4日遊─1-5.建功嶼、摩西分海、牡蠣人、IG打卡點
2023浯島城隍文化觀光季4日遊─1-4.北山播音牆、古寧頭和平紀念園區
2023浯島城隍文化觀光季4日遊─1-3.湖下一營區(W027據點)
2023浯島城隍文化觀光季4日遊─1-2.第一天《同安渡頭》馬夫淚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