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金峰壢坵《南迴小米學堂》滿滿的在地『藜不開米』體驗遊程

自從花蓮0403地震後,花蓮的觀光一落千丈,因此政府對花東的旅遊補助非常多,所以我們的旅遊群組也於2024年8月計劃到花東三日遊,主行程為:台東『關山親水公園』、花蓮『六十石山』賞金針花、『星巴客理想大地門市』,並入住於『理想大地渡假飯店』,以上這些景點都是我們還沒去過的,因此就報名參加了此趟花東三日遊

台東金峰壢坵《南迴小米學堂》滿滿的在地『藜不開米』體驗遊程

而此趟花東三日的首站是台東金峰鄉『賓茂部落』,由廢校的『壢坵國小』改建成的『南迴小米學堂』,在壢坵村的『南迴小米學堂』,體驗滿滿的在地『藜不開米』遊程,將『排灣族』重要的生活文化具體呈現。聽部落長老述說著小米的那些故事,讓部落的小米故事一直流傳下去!

台東金峰壢坵《南迴小米學堂》滿滿的在地『藜不開米』體驗遊程

▲ 這裡是已經廢校的金峰鄉『歷坵國小』,居民在地面上用油漆畫上當地『排灣族』圖騰,透過台東部落工作假期志工們和在地居民,共同合作,細心地塗刷,將原本單調無味的籃球場地面煥然一新

台東金峰壢坵《南迴小米學堂》滿滿的在地『藜不開米』體驗遊程

▲ 位於台東縣金峰鄉歷坵村的『歷坵國小』,原舊址目前已經改制成為『歷坵村活動中心』。民國75年『歷坵國民小學』因減班而裁為『賓茂國小』之分校,82年降為『歷坵分班』;再於84年裁分班併入『賓茂國小』。現今在『歷坵國小』裡面有一些之前所遺留下來與原住民相關景物,還是令人相當覺得有意思!

台東金峰壢坵《南迴小米學堂》滿滿的在地『藜不開米』體驗遊程

▲ 『歷坵國小』操場入口有原住民圖謄。民國106年12月由廢棄的『歷坵國小』改建為『小米學堂』,是台東金峰鄉的在地文化教室。漂亮的國小已廢校,但校園裡仍然充滿著在地元素。『藜不開米』遊程藉由部落導覽、小米與紅藜相關知識解說、教唱原住民歌謠與各種手作體驗等活動,傳遞小米以及排灣族文化

台東金峰壢坵《南迴小米學堂》滿滿的在地『藜不開米』體驗遊程

▲ 『歷坵國小』建於山坡上,底下是操場,山坡上是教室。『小米學堂』的第一間教室是『故事館』,主要展示和原住民相關的小米原生文化,以及小米保存的傳統知識。第二間是『食議館』,食是飲食,議是會議,當社區居民需要使用的時候,除了一般會議用途,也可以兼具飲食的功能。第三間是『雜貨鋪』,裡面陳設在地的農產品以及工藝品

台東金峰壢坵《南迴小米學堂》滿滿的在地『藜不開米』體驗遊程

▲ 『小米學堂』位於金峰鄉歷坵村『壢坵國小』舊址教室,於民國106年12月開幕,主要分為五個區域有:故事館、食議堂、雜貨舖、學務處、手作坊等等

台東金峰壢坵《南迴小米學堂》滿滿的在地『藜不開米』體驗遊程

故事館→介紹小米原生文化及展示小米的品種。

食議堂→食(飲食)議(會議),當社區居民需要使用的時候,除了一般會議用途,也可以兼具飲食的功能。

雜貨舖→陳設在地的農產品以及工藝品。

學務處→行政中心,作為辦公室使用。

手作坊→讓遊客體驗DIY(彩繪公仔、小米手作、手工藝品等)

台東金峰壢坵《南迴小米學堂》滿滿的在地『藜不開米』體驗遊程

由廢校的『壢坵國小』改建的『小米學堂』,是台東金峰鄉在地文化教室,關鍵推手『高世忠』返鄉成立雜糧產銷班,接手學堂後,設計『藜不開米』遊程,藉由部落導覽、小米與紅藜相關知識解說、教唱原住民歌謠與各種手作體驗等活動,傳遞小米以及排灣族文化,一一具體而微的呈現於原住民文化藝術館

台東金峰壢坵《南迴小米學堂》滿滿的在地『藜不開米』體驗遊程

『歷坵國小』校舍由台東縣政府改善後,做為『小米學堂』的空間運用。『小米學堂』是國內首座以原住民傳統文化農糧『小米』為主題的體驗教育場館,歡迎大家來走走看看!現在就由『小米學堂』校長來為您解說導覽吧!

台東金峰壢坵《南迴小米學堂》滿滿的在地『藜不開米』體驗遊程

▲ 『小米學堂』場館內有各式各樣的小米展示,還有眾多服務和體驗,也可以預定原民風味餐

台東金峰壢坵《南迴小米學堂》滿滿的在地『藜不開米』體驗遊程

走到室內,迴廊上是一張張關於『歷坵國小』、排灣族人的老照片,而原本的教室改變成故事館,小米與部落的傳說、小米的器具,甚至是等比例縮小的穀倉,都讓人忍不住再三流連、觀看

台東金峰壢坵《南迴小米學堂》滿滿的在地『藜不開米』體驗遊程

和小米相關的介紹主要在室內,這是排灣族人的重要作物,從撒種、發芽、到採收平均135天左右,全台灣的小米有兩百多種,根據不同部落、不同地形,發展出適宜品種的小米

台東金峰壢坵《南迴小米學堂》滿滿的在地『藜不開米』體驗遊程

而且用真實的小米展示防治小鳥的方法,有蟻窩防治、竹筒製響板、空啤酒瓶響鈴、太陽能自動控制⋯⋯等等方式。在地族人生產的農產品,從精美的手工編織、蜜餞、小米酒、零食等,其中的巧思和用心,也使人驚嘆

台東金峰壢坵《南迴小米學堂》滿滿的在地『藜不開米』體驗遊程

▲ 『小米學堂』的展覽範圍有室內和室外兩區,室外有一整排的排灣族文化展示,包含有實際物件和解說牌。『小米學堂』設有小米故事館、食議館、展售館、體驗手作教室、排灣族文化長廊、辦公室等空間,為臺東南迴地區最具教育、體驗、文化傳承之多元整體性場域

台東金峰壢坵《南迴小米學堂》滿滿的在地『藜不開米』體驗遊程

▲ 真實比例的部落『瞭望台』,『瞭望台』又稱報信鐘,旁邊是成年禮-爬竿。只有外敵入侵,或是貴賓來臨、頭目去世以及重大事件轉達時才會敲鐘,而且只敲一下,遊客千萬不要擅自敲鐘

台東金峰壢坵《南迴小米學堂》滿滿的在地『藜不開米』體驗遊程

▲ 獵寮以排灣族傳統工法建造,裡面根本就是小型廚房,除了建造爐具炊煮,還有擺放獵物的承架與地窖。排灣族烤芋窯,燻烤好的芋頭適合保存,也方便出門打獵攜帶的糧食

台東金峰壢坵《南迴小米學堂》滿滿的在地『藜不開米』體驗遊程

▲ 『小米學堂』透過課程、體驗、手作、餐飲等方式,實際認識小米文化與排灣族部落生活知識,建構在地人才培育文化基地,帶動地方週邊傳統手作工坊、個人收藏館等文化產業提升與優化,型塑『小米學堂』成為臺灣原住民小米文化教育故事館之品牌印象

台東金峰壢坵《南迴小米學堂》滿滿的在地『藜不開米』體驗遊程

▲ 這是國父吧!頭戴排灣族傳統頭飾,也算是入鄉隨俗了!在2007年時,歷坵發展協會理事長『羅忠早』先生與當地耆老經過多次的討論之後,在2007年的早晨元旦,將舊歷坵國小的國父遺像重新粉刷,並進行加戴冠飾的儀式,正式地讓國父融入歷坵村裡

台東金峰壢坵《南迴小米學堂》滿滿的在地『藜不開米』體驗遊程

▲ 排灣族送柴情,部落青年需在深夜扛百支木柴,送到愛慕女子家前示愛,象徵自己有在野外劈出百支木柴能力,也同時展示已有成家立業的能力。而砍伐的木柴種類以九芎、黃槿及相思木等適合製炭或燃燒緩慢火力足的最受歡迎

台東金峰壢坵《南迴小米學堂》滿滿的在地『藜不開米』體驗遊程

▲  排灣族的手紋文化、人神盟約祭(五年祭)、立木薪的嫁娶文化……,一個個具體而微的呈現。不同階級和身分,有著不同的圖案,代表榮耀、尊貴、美麗、和勇敢!

台東金峰壢坵《南迴小米學堂》滿滿的在地『藜不開米』體驗遊程

▲ 刺福球。『刺福球』是排灣族的人神盟約祭,每五年舉辦一次,是族人和祖先的靈魂相聚的重要日子 祭典會進行迎靈、祭拜、刺球等儀式

台東金峰壢坵《南迴小米學堂》滿滿的在地『藜不開米』體驗遊程

▲ 小米學堂雜貨鋪。第二間是雜貨鋪,裡面會陳設在地的農產品以及工藝品。提供在地手工藝品以及農特產品等雜貨販售。另外,也與部落媽媽合作,將小米製作成小米粽(Cinavu),延續原民傳統美味

台東金峰壢坵《南迴小米學堂》滿滿的在地『藜不開米』體驗遊程

『雜貨鋪』除販售『峰忠傳奇』自有品牌商品外,也販售部落手作商品、臺東各地特色農產品⋯⋯等等。小米學堂雜貨鋪販售的『雨沐小米酒』是登上『臺灣國宴』的飲品,將小米收成後委託臺東廠商製作成小米酒

台東金峰壢坵《南迴小米學堂》滿滿的在地『藜不開米』體驗遊程

『小米學堂』經營三年多的時間,各式服務遊程推出後,累積好評不斷,至今每日都有預約客造訪,來品嚐小米與體驗排灣文化

台東金峰壢坵《南迴小米學堂》滿滿的在地『藜不開米』體驗遊程

打造小米學堂的『峰忠傳奇』是以農夫身份踏上品牌創立之路,目前是臺灣最大的原民雜糧農產銷售平台,每年銷售的小米、紅藜以噸為計算單位。隨著平台的建立,提高在地的小米收購價格,成功改善在地農民的經濟收入

台東金峰壢坵《南迴小米學堂》滿滿的在地『藜不開米』體驗遊程

春天種植小米,入冬時,則輪耕種植紅藜或洛神。從『小米學堂』步行約五分鐘,能從不遠的高處俯瞰最近的田區,整片面積約三分多,其餘契作的農地,分散在部落山中各處。因著畸零地的環境特性,不便於重機械的出入,讓部落裡維持著人工採收的傳統方式

台東金峰壢坵《南迴小米學堂》滿滿的在地『藜不開米』體驗遊程

▲ 『排灣族盪鞦韆』只有排灣族頭目及貴族階級結婚時才享有的特權,盪得越高代表婚禮進行非常順利,也代表著新娘的貞節。看鞦韆上擺放的飾物來區分是頭目,還是貴族女兒出嫁,放越多越珍貴

台東金峰壢坵《南迴小米學堂》滿滿的在地『藜不開米』體驗遊程

第三間是『食議館』,食是飲食,議是會議,當社區居民需要使用的時候,除了一般會議用途,也可以兼具飲食的功能

台東金峰壢坵《南迴小米學堂》滿滿的在地『藜不開米』體驗遊程

位於台東『南迴小米學堂』全新規劃,是國內首座以原住民傳統文化農糧『小米』為主題的體驗教育場館,還榮獲中華民國農會『國產雜糧十大經典體驗路線之一』,擁有極具特色的山林自然景觀與人文風情

台東金峰壢坵《南迴小米學堂》滿滿的在地『藜不開米』體驗遊程

還有原民風味的建築與裝飾,並遵循著部落先人們的智慧,在這塊土地上持續耕作小米,相信小米不僅是原住民文化的根,也是和世代祖靈最深的連結,每一處都有無盡的故事,是一個成功也值得國人來遊玩的場域

台東金峰壢坵《南迴小米學堂》滿滿的在地『藜不開米』體驗遊程

由於我們到達『小米學堂』後已接近中午12點,所以我們先吃部落準備的風味餐,吃飽飯後再進行『藜不開米』活動體驗,『小米學堂』有排灣族風味餐預約,可包含導覽遊程裡,也可以單獨預訂唷!

台東金峰壢坵《南迴小米學堂》滿滿的在地『藜不開米』體驗遊程

▲ 原住民風味餐。當天的風味餐菜色有雞排、香腸、樹豆排骨湯、紅藜高麗菜、南瓜燉肉、吉拿富等等,白飯還加上紅藜一起炊煮,美味好吃又豐盛

台東金峰壢坵《南迴小米學堂》滿滿的在地『藜不開米』體驗遊程

遊程以『水火儀式』開場:【第一步】以七里香枝葉拍打屁股怯除身上的穢氣,為排灣族接待重要賓客的禮儀;【第二步】將願望書寫在九芎木片上,丟入炭盆焚燒,表示誠心向祖靈祈願;【第三步】陶甕在排灣文化中表示母親,以陶甕流出的水洗滌雙手。開場儀式中運用在地自然素材,揉入傳統排灣文化,並透過模型展示了大武山及金崙溪流域的地形。讓遊客以『回到部落』的心情,展開接下來的旅程

台東金峰壢坵《南迴小米學堂》滿滿的在地『藜不開米』體驗遊程

▲ 解說員正在升火。106年底,全台首座以原住民族傳統農糧小米為主題的『小米學堂』正式成立後,外人眼中『單純』的小米不再只是農作物,而是象徵排灣族,乃至於原住民重要的生活文化

台東金峰壢坵《南迴小米學堂》滿滿的在地『藜不開米』體驗遊程

『小米學堂』在排灣族的生活中,升火代表著一天生活開始,而煙是排灣族與祖靈傳遞訊息很重要的媒介,透過文化導覽老師的解說下,來聽聽部落的故事吧!

台東金峰壢坵《南迴小米學堂》滿滿的在地『藜不開米』體驗遊程

▲ 正在解說的文化導覽老師『老莫』,排灣族重要的生活文化,可以說我們食衣住行,一切都與小米有關係,從109年接手『小米學堂』的經營後,『高世忠』(老莫)即耗費了大量的心血與時間,在這座曾經是『歷坵國小』的學堂裡

台東金峰壢坵《南迴小米學堂》滿滿的在地『藜不開米』體驗遊程

▲ 『小米學堂』是一群青年漂鳥返鄉共同營運之場域,也是全臺首座以小米為主題的文化館。『藜不開米』結合部落文化生態及農事體驗,讓更多旅人能體驗原住民族傳統文化

台東金峰壢坵《南迴小米學堂》滿滿的在地『藜不開米』體驗遊程

▲ 水火儀式。水火儀式→藜不開米導覽解說(紅藜與小米的故事、小米牆打卡、頂上功夫、搗小米、刺福球)→排灣族文化導覽→原住民傳統歌謠教唱、田間採擷樂自製洛神蜜餞、祝福小米吊飾DIY、傳統文化體驗(獵人射箭、戰士擲矛、農夫彈弓)→原住民風味午餐

台東金峰壢坵《南迴小米學堂》滿滿的在地『藜不開米』體驗遊程

小米學堂  地址:台東縣金峰鄉壢坵村42號  電話號碼:08 977 2240

聯絡人:曾先生(老莫)  官方網站 http://www.ttjfng.gov.tw/

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kakituauanpakatuavaqu/

小叮嚀:1.至當地遊玩時,請勿打擾到當地民眾的生活。

2.各地風俗不同,請入境隨俗。

《延伸閱讀》

台東太麻里─華源椰林大道、台版櫻木花道平交道、太麻里車站IG必拍景點

台東太麻里《華源觀景台天空之鏡》海灣絕景盡收眼底‧網美打卡熱點

台東《知本溫泉區》─2023台東光祭『回知本』四大主題燈區閃耀夜空中

台東池上《大波池》尋找【漂鳥197縱谷大地藝術季】的作品

花蓮富里鄉《2024富里稻草藝術季》在花海中與猩猩家族一起拍照

台東《八仙洞》阿美族的女神之地、花蓮豐濱《月洞》天然的鐘乳石洞穴

台東長濱鄉《寧埔休憩區》放在那邊的海─《齒草橋休憩區》無聲的記憶

台東成功鎮《男人石》─男人覺得有趣、女人覺得臉紅的18禁秘境

台東成功鎮《成廣澳文化地景》─昔日繁華熾盛的『廣恆發商號遺址』

台東成功鎮《比西里海岸》充滿童話色彩的部落海岸─跟著幾米來數羊

台東東河鄉─衝浪聖地《金樽遊憩區》金樽陸連島消失的《貓洞》

台東東河《都蘭觀海平台》超美海景鞦韆‧IG網美打卡熱點

台東東河《都蘭文創園區》今天熊都蘭─台東免費景點

人往高處爬,水往低處流─見證台東《水往上流奇觀》

台東市─最美麗的小學《豐源國小》、晚上入住《安娜旅宿》

台東─金崙大橋、南迴藝術季Oadaw太陽、陸發岸Ruvuwa'an.發芽

全臺最美車站─台東《多良火車站》我愛多良、向陽薪傳木工坊《天使之翼》

台東大武《台9線420K》就是愛你、《大武濱海公園》台九遇到愛

台灣東部最美休息站─大武之心《南迴驛》、台東南迴藝術季1314號的藍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賓哥 的頭像
    賓哥

    阿賓的旅遊札記

    賓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