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篇!當我們在高雄旗津『海尼根海產店』吃完午餐後,我們又回到了嘉義縣,因為我們要坐船去探訪即將消失的移動國土─嘉義東石外海『外傘頂州』,聽說上頭是一望無際的沙洲,可以體驗耙文蛤、追逐角眼沙蟹等有趣活動
下午2點50分終於來到嘉義『東石漁港』,我們要去坐『凱旋號觀光船』出海到『外傘頂洲』,船班每日有三航次,即早上9點、中午12點、下午3點等,一趟來回行程大約2.5小時,需提前預約船班,平日搭船請先撥打0905-727-997確認有無航班
船上有導覽解說,沿途欣賞養蚵景觀及冬候鳥,船上有歌舞卡拉OK,到達『外傘頂洲』時,走上沙洲體驗沙洲生態,抓小螃蟹、耙蛤蠣、西施舌,回程並且在船上用餐等
船上配備有1.在地船長。2.一流廚師。3.專業導覽解說。4.卡拉OK(音圓)。5.廚房RO淨水設備。6.太陽能發電無煙靜音設備。費用說明:3歲內100元 / 3-12歲450元 / 12歲以上一律600元 ( 含餐含保險 )
『外傘頂洲』又稱『外傘頂沙洲』或『外傘頂汕』,日治時期則稱為『佐佐木島』,是台灣沿海最大的沙洲,現存面積約100餘公頃,因形狀似傘而得名
行政劃分上屬雲林縣口湖鄉,不過如今絕大部份位於嘉義縣東石鄉外海約10餘公里處,主要是由『濁水溪』的泥沙沖積而成,是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的景點之一
近年來由於河川興建攔砂壩,導致沙源減少而逐漸縮小,嘉義沿海也因此逐漸失去屏障。洲上現已無常住人口,上面的塭港堆燈塔是該沙洲唯一的燈塔
此時我們的專業解說員已上場,首先為我們解說『蚵仔』的種類及如何生成養殖,一路航行,見到一畦畦蚵田,據嘉義縣政府統計,嘉義沿海蚵棚約有4、5千座,蚵民以各種彩色布料辨識自家蚵棚。蚵棚上不時有魚鷹、海鷗或停或飛舞,形成一幅海上風情畫
嘉義的蚵仔年產量約 7千多公噸,約占全臺灣產量一半,產值近新臺幣10億元,東石鄉民小至小學生、大至7、80歲老人都會剖蚵,成為地方重要經濟來源。簡單解說後卡拉OK隨即上場
此時專業解說員隨即變身為歌舞女郎,一首『快樂的出帆』帶動所有的歡樂氣氛,把活動高潮慢慢的帶上來
你拍照、錄影,我唱歌,大家一起來,歡樂無限提升
之後解說員更勁爆的化身為『印第安女酋長』,用口紅畫上臉龐的刺青條紋,載歌載舞的帶動唱,並成為現場的焦點
船上的歡樂氣氛已達最高點,使大家都忘了船隻在海上航行的不適
我們美麗的導遊也不甘示弱的拿起麥克風,跟『印第安女酋長』一起尬歌,只是我們的導遊她沒有脫掉上衣,不然將是一場養眼的世紀之戰
一個小時後,我們已到達了東石外海的『外傘頂洲』,『外傘頂洲』自然造陸運動形成於『日治時期』前不久,1901年台灣總督府發行由『禮密臣』編輯,日人T. Obanawa描繪的『福爾摩沙地圖』,在東石鄉西側外海己出現三個小圓圈,位置明顯在『北港溪』出海口之南,這是今日『外傘頂洲』之原型,在地理上理應屬於嘉義縣
原位於台灣雲林縣臺西鄉外海,在20世紀初才開始受地方政府注意。1914年日治時代,日本人在此首次設立燈塔,並命名為『佐佐木島』,惟沙洲地基不穩,六年後即倒塌。1947年3月26日改名為『海豐島』。不論在日治、戰後初期、1988年等時期,其管轄政府都曾實施植林固沙的計劃,但均告失敗,仍無法阻止漂沙移動
既然已到達『外傘頂洲』,如果不下船走一走,怎會對得起自己,但2017年10月29日的強勁東北季風,把沙洲上的細沙狂掃,吹在身上的細沙有如萬隻螞蟻在身上狂咬一般的刺痛,讓人一刻也都不想待在沙洲上,很多人一下船遇到這種狂沙就馬上躲回船艙
雖然閉上眼睛或背對著強勁的東北季風,狂沙仍然會吹進你的耳朵裡,此時才感受到在『沙烏地阿拉伯』的人們,是如何艱困的在『撒哈拉沙漠』裡生存,難怪他們要把全身包緊緊,原來就是這個原因
在1984年資料中,退潮時『外傘頂洲』面積約1000餘公頃,漲潮時約200餘公頃,南北長10餘公里,此後不斷縮小
相傳清代『外傘頂洲』有幾十戶人家定居,且有一條大街,但到了國民政府戒嚴時代,則是幾無人居住,甚至被地方政府視為包袱,雲林縣(口湖鄉)及嘉義縣(東石鄉)均不願接掌,最後兩地各派出鄉長被叫到省政府去,用猜拳來決定屬誰,結果雲林縣口湖鄉鄉長輸了,自此『外傘頂洲』劃歸雲林縣
根據描述1960年代『外傘頂洲』曾居住逾千人,用茅草、竹子搭建的上百戶簡易房舍自成聚落,連雜貨店、藥鋪俱全,居民普遍仰賴捕魚、養蚵維生,自給自足,人丁興盛的景象,就像座與世隔絕的海上島國
強勁的風飛沙造出一座座約2、3層樓高的小山尚能蓄水;從層層交錯的山谷底部隨手挖掘,沁涼甘甜的淡水立刻湧出。20多年後,洲上堆疊成峰的沙丘,經數次颱風侵襲,與沙洲流失、漂移作用,逐漸夷成平地,居民到處挖掘也找不到淡水飲用,只有陸續遷離
外傘頂洲受到波浪、沿岸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平均每年往西南方向漂移60至70公尺,因此被稱為『移動的國土』
早期濁水溪主流藉北港溪、西螺溪注入海中,大量泥沙沈積在河口附近海域,經過長年累月的波浪和海流作用,『外傘頂洲』可能因此形成
1911年日人開始整治濁水溪,截斷北港溪等支流,主流改由西螺溪入海後,北港溪自成水系,輸砂量也因此銳減,每年減少約10萬立方公尺,旺盛的沉積作用不再,『外傘頂洲』開始有侵蝕後退的趨勢
『外傘頂洲』從1904年至1995年,歷經沙洲地形的幼年、青壯年,現已邁入老年階段,沙源無法充分補充,加上侵蝕作用影響,沙洲上的堆沙陸續被沖刷至東側較低窪之潟湖,目前『外傘頂洲』往西南偏移速度逐漸增大,面積也日漸縮減且被波浪及潮水切割成幾部分
研究資料顯示,以20年為單位,在1962年至1982年、1982年至2002年間,『外傘頂洲』分別被侵蝕流失520公頃、547公頃的沙洲,現存者僅100餘公頃
此外,1982年沙洲上2公尺以上的沙體還有5200萬立方公尺,但在強烈東北季風作用下,2000年以後幾乎刮除殆盡,只剩平坦沙洲。學者研判,如不設法保固,未來『移動的國土』可能將成為『消失的國土』
在颯颯秋風下,感受到沙洲的孤單、沙洲的風吹沙走,離開外傘頂洲前,大家紛紛再望一眼,或許『外傘頂洲』真有可能在未來幾年內就會消失,這片漂流的國土就只能永遠成為南台灣沿海的一段過往故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