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73年九月底退伍,自我退伍後連上於當年的12月就移防金門,隔年74年8月我們結婚,然後十月底老婆以探親名義帶我回去金門省親,同時我也順便去探望一下我們連上的同袍,這是民國74年我們結婚兩個月後,攝於【金門太湖】,此次坐軍方九字號巡洋艦回金門,老婆在船上吐得很厲害,心想老婆每年都有回去金門,也常坐來回於金門的軍方交通船,像我都沒坐過船的人都不會吐了,為何她此次會吐得這麼厲害,回到家之後去看病檢查,才知道原來是肚子裡已懷了我兩個月的大兒子,才會在船倉裡一聞到柴油味就一直想吐!
以下這些照片都是陳炳完幫我們拍攝的,當我去連上探望他們時,大家都非常的驚訝,怎麼退伍了還能到金門來玩,因為當時還是戒嚴時期,如果不是金門人或在金門當兵,一般人是無法去金門觀光旅遊的,到了連上除了一些新兵不認識之外,大部份同袍都還在,只是聽說當時的連長因為賭博而侵占公款被送辦,當時聽到這消息真的一點也不覺得訝異,在營服役時早就有聽到一些蜘絲馬跡
當我去探望他們時,當時的連長知道我也曾經是第二連的同袍時,二話不說就准了陳炳完的假,讓他陪著我們去遊覽金門各地的風景名勝
說來好笑,我老婆雖是金門人,可是她卻對金門有點陌生,就連只在金門住一年的陳炳完都比她還熟門熟路,原因是我老婆從小就離開金門跟著哥哥到台灣來謀生,金門家鄉就只留大哥與父母同住,雖然每年過節都有回去金門,但小時後對金門的印象是模糊的
戒嚴時期去金門不只要調查我身家是否清白,更得要像出國一樣辦理入出境手續,同時像一些違禁品如相機等通通不准攜帶,而這些相片是到了金門時在照像館租借相機來拍攝的,軍事重地管制之嚴格可見一般
榮湖位於汶沙里前,築堤圍堵金沙溪水而成湖泊,蓄水面積 十六公頃 。經 國 先生特命為「榮湖」,寓欣欣向榮之意。湖前有座涼亭,亭內有榮湖石碑一座。為水鳥聚集之處,是賞鳥聚點之一
金門有三個人工湖泊,太湖、慈湖與榮湖,太湖是金門最大的人工湖泊,面積達36公頃,湖上有二座小島,島上有涼亭,是金門情侶最佳的散步去處,湖畔現建有環湖步道,沿路松樹林立,也是採松果的好去處。湖的東北則為中正紀念林,林內有蓮花池塘、曲橋,也是勝景之一
慈湖是結合國防部與民生的重要水利工程,靠近古寧頭,不僅築有長堤可防敵人軍事登陸,亦闢有養殖池 120公頃,裨益民生至鉅
在當時的金門十字路口都沒有紅綠燈,但不管是機車或公車與軍車,每一輛經過十字路口的車輛,都會自動停下來看看左右有無來車,然後再開,初次到金門覺得這好有秩序喔
昔日回金門不只沒有飛機更沒有交通船,全部都是坐軍方九字號巡洋艦來回,當時剛好處於金門準備開放之初,同船的有政府招待全省各鄉鎮鄰里的村里長到金門參觀,到了金門下船時是村里長優先下船,然候以軍樂隊在碼頭迎接,第二批是軍中的士兵,最後下船的才是一般的金門民眾,在船上時遇見我們同一連的上士,他也是休假後坐同一班船回金門。
金門家鄉正值作譙及新家廟落成典禮,整整一個禮拜每天都被鄉親拉去喝金門高梁,隔壁阿婆八十幾歲了每天早上一起床就要找我跟她喝金門高粱,我拚不過她只好改喝金門龍鳳酒,但是金門龍鳳酒也五十幾度ㄝ,只能說那阿婆太厲害了!
這是金門山后的民俗文化村,位於山后中堡,建於清光緒二十六年(西元一九00年),係旅日僑領王國珍、王敬祥父子構建分贈山后王氏族人居住的宅第,全部房舍採用閩南傳統二進式建築。十八棟雙落古厝,依山面海,井然有序。所用建材來自漳州、泉州,甚至遠至江西一帶。從闢建至完成,費時二十餘年,呈現整齊、精緻的建築風貌
民國六十八年,訂名為「民俗文化村」。並村中典型之家族傳統共有空間,加以陳設展示並開放參觀,其展示文物館包括文物、禮儀、喜慶、休閒、武館、生產等六個館及古官邸一座,為金門目前經規劃整修、最為完整之古厝風貌區。現由財團法人金門民俗文化村文教基金會經營管理
這民俗文化村目前已改為古厝民宿,至金門旅遊時對古厝情有獨鍾的民眾,可以親自體驗一下不一樣的古厝風情
老婆的金門老家就像這民俗文化村一樣的建築,只是巷子比這文化村還小約一半
這是我之前回金門娘家的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tungbintungbin/article?mid=3940&prev=4185&next=3692&l=f&fi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