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篇!當我們在屏東『三地門鄉』來回走完一趟充滿琉璃珠故事的『山川琉璃吊橋』後,我們在停車場的『伊都護餐飲休息站餐廳』吃午餐,吃完午餐後續遊旁邊的『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一次停車可順遊兩個景點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門口正在改建,所以用鐵皮護欄圍起來,但不影響買票入園參觀,在門口有一隻松鼠正在寫信,旁邊還有一座郵筒,不知這隻松鼠是要寫信給誰
喂!松鼠哥!你是要寫信給我嗎?松鼠說:才不是咧!我是要寫信給我女朋友,我在『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裡築了一個很漂亮的窩,要請我女朋友來共築愛的夢巢。真的嗎?那有需要我幫你送信否?松鼠說:不用!這裡有快遞郵筒服務,只要投下信件,我女朋友就可以馬上收到信件。是喔!
屏東『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我曾在2004年帶孩子來過一次,那時候小孩子還很小,如今事隔16年,再次造訪時都已經兩鬢發白了,但是園區內也沒什麼改變,很多景物都是當年所呈現的那樣,彷彿時間就此凍結一般,停留在當年最美的那一刻
屏東『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地段屬屏東縣瑪家鄉北葉村,位於瑪家鄉與三地門交界之隘寮溪南岸,附近出入園區必經之水門。處於三地門、瑪家、霧台等三個原住民族鄉鎮對外交通之樞紐地帶,距屏東市僅24公里,交通堪稱便利
園區附近均為排灣族、魯凱族群聚之村落,深具原住民族文化特有氣息,全園區面積82.65公頃,海拔由145公尺至220公尺之間,地形頗為崎嶇,自然景觀極為俊美且富變化
進入屏東『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需另外買票,與『山川琉璃吊橋』是各自獨立的管理單位,門票:全票150元 學生、軍警票80元、團體30人以上打八折優待。身心障礙者及其陪同人員1名、持有志工榮譽證者、65歲以上老人、110公分以下免購票入園。以上費用僅提供參考,請以現場公告為準,不另行通知!
營業(開放)時間:週二~週日 上午08:30~下午05:00;週一休園 (逢國定假日照常開放)。洽詢電話/08-7991219、7993511-2;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如果入園時間掌握得宜,入園還有迎賓區禮炮時間:
自民國106年1月1日起,調整時間如下:
每週二~週日迎賓禮讚:上午 9:30;迎賓禮炮:上午 10:00、下午14:00
園區提供歌舞展演時間:
自民國106年1月1日起,調整演出時間如下:
每週二~週日及國定假日上午場10:30及下午場14:30
隨著時代的變遷,台灣原住民族逐漸認知族群文化保存的重要性,遂在族群領袖及各界有識之士之建議下,終於開啟政府設置原住民戶外博物館的文化園區
民國65年,台灣省政府初期訂定設置『山地文化村』,目的在『為保存、維護原住民固有文化,提供學術研究及交流,發展社會教育暨配合觀光事業的發展』
經台灣省政府『民政廳』邀請專家、學者會勘,權衡全省各地條件後,於民國69年03月確定名稱為『台灣山地文化園區』,並委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整體規劃,組成兼具學術、行政及原住民族意見領袖的功能性委員會積極推動
於民國75年成立『台灣山地文化園區管理處』,隸屬台灣省政府『民政廳』,次年正式開啟營運。民國83年第五次修憲將『山地』修正為『原住民』,機關名稱配合更名為『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管理處』
民國86年7月1日改隸台灣省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更名為『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管理局』,民國88年7月1日省虛級化(精省),改隸『行政院原住民事務委員會』,機關名稱改為『行政院原住民文化園區管理局』
民國91年3月25日奉行政院令更名為『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民國105年1月15日,改組更名為『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仍隸屬『原住民族委員會』
冀期藉由公部門文化園區主題性的存在,不斷累積其文化詮釋能量;也讓國內外人士藉由文化知性之旅的過程,瞭解並尊重台灣原住民族文化
園區設有多輛免費遊園車,接駁遊客至各園區中遊覽,由於我們進入園區時間剛好是中午12點時段,司機們在休息吃午餐,所以我們先去『彩虹橋』拍照,等司機們吃完午餐後再來坐遊園車
這裡是『彩虹橋』,走在橋上還蠻搖晃的,如果要從這裡走到『塔瑪麓灣區』,走路大概約需10分鐘,但由於中午時段蠻熱的,所以最後我們只拍了這座『彩虹橋』後,就坐遊園車先去『富谷灣區』
這裡是免費遊園接駁車的乘車亭,去程與回程的公車亭不一樣,要坐遊園區請先注意乘車地點,約每10分鐘就會有一班遊園車,坐滿即開,或是司機看到有人在等遊園車,也會隨機開車
園區成立於民國74年,佔地面積約82公頃,園內主要以展示、保存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為主,是國內規模最大、最具研究價值的野外博物館。規劃成迎賓區、塔瑪麓灣區、娜麓區及富谷灣區四大參觀區。迎賓區位在園區入口,設有文物陳列室、工藝館、視廳館、八角樓特展館及解說服務中心
我們坐著遊園車先從佔地最大的『富谷灣區』逛起,『富谷灣區』則有布農、排灣、魯凱、邵族、鄒族之傳統聚落及家室展示
『塔瑪麓灣區』及『富谷灣區』兩區皆以原住民族傳統建築為展示對象,完整呈現聚落的風貌。『娜麓灣區』以動態表演為主,設有歌舞場,360度環形劇場及16族塑像的生活形態展示館,並設有『我們的教室』提供手工藝教學
區內建有登山步道,登高俯瞰整個園區,石板屋、竹屋、木屋等…高低錯落於綠林中,加上散置其間的山地雕刻,處處表露著原住民的傳統軌跡
結合傳統與現代,廣約82.7公頃的『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位於屏東縣三地鄉隘寮溪上游的『富谷』河階上。原名『瑪家山地文化村』,由『中研院民族研究所』規劃,為國內規模最大,堪稱保存全台山地文物最豐富的野外博物館
↑良久社家屋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主要設施分為綜合建築、特殊展示、傳統聚落建築等三大部份,又劃分四個參觀區:『迎賓區』有停車場、Moagaii咖啡屋與小陶屋書坊、遊客暨行政中心、工藝商街、八角樓特展館、原住民文物陳列館等綜合建築
↑阿禮社頭木住家
『塔瑪麓灣區』展示泰雅、賽夏、卑南、雅美、阿美、太魯閣、噶瑪蘭、撒奇萊雅等族的傳統聚落及家屋建築
↓泰武頭目住家
『那麓灣區』則有360度環形歌舞場、餐飲中心、露天歌祭場、峨格那邊咖啡藝品屋以及原住民生活型態展示館,以動、靜兩種方式來展現各族的風俗文物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的原住民文物陳列館為園區內的最大靜態展出空間,為以主題館區之形式,分門別類展示原住民日常生活文物以及原住民族之人文,其中包含農耕區、狩獵區、漁具區、飲食區、運輸區、蘭嶼區、衣飾區、雕刻區、巫術區、音樂區、陶藝區等
屏東縣在『打造觀光大城』的造勢下,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在全國獨領風騷,有其知性旅遊、觀光全方位的優勢,遊客可以一窺堂奧之妙,是崇尚新風潮知性旅遊的最佳選擇
在排灣族『佳平頭目』住家中,有『卜力瑪琉璃工作室』的琉璃珠實際製作,琉璃珠是『排灣族』與『魯凱族』三寶之一,琉璃珠象徵尊貴、榮美及代表身份、權利和地位
↑內文社頭目家屋
↑牡丹社家屋
↑神山社頭目住家
接著我們由『富谷灣區』再乘坐遊園車要到『娜麓灣區』
這裡是『娜麓灣區』,有360度環形歌舞場、餐飲中心、露天歌祭場、峨格那邊咖啡藝品屋以及原住民生活型態展示館,以動、靜兩種方式來展現各族的風俗文物
臺灣目前共有16族的原住民文化,分別為:1.泰雅族、2.賽夏族、3.太魯閣族、4.邵族、5.阿美族、6.撒奇萊雅族、7.噶瑪蘭族、8.布農族、9.鄒族、10.魯凱族、11.卑南族、12.排灣族、13.雅美族、14.賽德克族、15.拉阿魯哇族、16.卡那卡那富族
這裡是『娜麓灣區』的露天歌祭場
由『娜麓灣區』的露天歌祭場可以窺見『山川琉璃吊橋』的微笑曲線
在『娜麓灣區』的候車亭裡,有幾隻喵星人在這裡睡覺,而這隻喵星人眼睛部位一邊黑、一邊黃,像極了布袋戲中的『黑白郎君』
這裡是『娜麓灣區』的360度環形歌舞場,由於『中國武漢病毒』疫情的關係,環形歌舞場關閉,停止表演,表演改為在『露天歌祭場』舉行
『臺灣原住民族』泛指在十七世紀,中國大陸沿海地區人民尚未大量移民臺灣前,就已經住在臺灣及其周邊島嶼的人民。在語言和文化上屬於南島語系(Astronesian),原住民族在清朝時被稱為『番族』
日據時代泛稱『番族』為『高砂族Takasago』,國民政府來台後又將原住民族分為『山地同胞』與『平地山胞』,為了消解族群間的歧視,在1994年將『山胞』改為『原住民』,後再進一步稱為『原住民族』
南島語系民族是指分布在東南亞中南半島和馬來半島上,以及印度洋中和太平洋島嶼的族群,這塊廣闊海域與島嶼東至南美洲西方的復活島,西至非州東岸的馬達加斯加島,北起臺灣,南至紐西蘭
包含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新畿內亞等,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民族,大多數集中在東南亞地區,總人口數約有二億人。由於南島語系所涵蓋的區域廣大、自然環境差異、加上幾千年的歷史演變,形成豐富、獨特、多元的南島文化
接著我們在乘坐遊園車來到『塔瑪麓灣區』,展示有泰雅、賽夏、卑南、雅美、阿美、太魯閣、噶瑪蘭、撒奇萊雅等族的傳統聚落及家屋建築
根據人類學者的研究,南島語系民族的文化共同特徵,包括以山田燒墾方式農作,建高架住屋以與地面保持距離,以避濕氣及蛇蟲;吃檳榔,善編簍、織布及狩獵魚撈等
而南島語系民族分布的最北端就是臺灣,有不少證據顯示臺灣和南洋群島的南島民族,千百年來都保持交流往來,並非孤立的民族。目前臺灣島上(含蘭嶼)的原住民族人數約有53萬多人,約僅佔世界上南島語系民族人口總數的百分之零點壹壹(0.11%)
雖然人口比例很低,但多項的考古研究推論,在古代南島民族起源和向南洋遷徙的過程中,臺灣佔有關鍵性的地理地位,應該是數千年前南島語系民族擴散的起源地。今日其他南島民族區域先後遭到回教、基督教、天主教文明影響之際,臺灣的原住民族則相對的保有和傳承了獨特的文化習俗
台灣是一個位於亞洲太平洋的美麗島嶼,居住著各種族群,其中原住民族約有57萬1816人,佔總人口數的2.4%,目前經政府認定的原住民族有: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等16族
↑紅頭社住家工作坊
葛瑪蘭族:過去居住於宜蘭,目前遷居到花蓮和台東。『臺灣原住民文化園區』主要展現臺灣原住民聚落的生活原貌,深具原住民文化特質,更不定期舉辦各項民俗活動,如豐年祭、打耳祭、成年祭等,提供遊客一趟原住民文化之旅
↑撒奇萊雅族傳統家屋
↑馬蘭社集會所、馬蘭社家屋↓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地址:屏東縣瑪家鄉北葉村風景104號
營業(開放)時間:週二~週日 上午08:30~下午05:00;週一休園 (逢國定假日照常開放)
洽詢電話/08-7991219、7993511-2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交通資訊】自行開車
※ 從台北來:
1.中山高→高雄市九如二路交流道→屏東市→24號省道→水門→北葉→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2.南二高→長治交流道→24號省道→水門→北葉→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3.南二高→九如交流道→3號省道→里港→22號省道→高樹大橋→右側沿堤道路→水門→原住民族文化園區(經賽嘉)。
※ 從高雄來:
1.中山高→高雄市九如二路交流道→屏東市→24號省道→水門→北葉→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2.南二高→長治交流道→24號省道→水門→北葉→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3.南二高→九如交流道→3號省道→里港→22號省道→高樹大橋→右側沿堤道路→水門→原住民族文化園區(經賽嘉)。
※ 從屏東、恆春來:
1.恆春(墾丁)→1號省道(屏鵝公路)→枋寮→185縣道(沿山公路)→水門→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2.恆春(墾丁)→1號省道(屏鵝公路)→枋寮→水底寮→1號省道(屏鵝公路)→水門→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3.台東→9號省道(南迴公路)→楓港→枋寮→185縣道(沿山公路)→水門→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4.台東→9號省道(南迴公路)→楓港→枋寮→水底寮→1號省道(屏鵝公路)→水門→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交通資訊】坐火車
※ 從台北來:
至屏東火車站下車,再轉搭往水門或三地門的屏東客運,至水門站下車,再步行前往「原住民族文化園區」(目前台灣好行旅遊專車有停靠本園區,詳細班次請參台灣好行官網)。
※ 從高雄來:
至屏東火車站下車,再轉搭往水門或三地門的屏東客運,至水門站(三地門站)下車,再步行前往「原住民族文化園區」(目前台灣好行旅遊專車有停靠本園區,詳細班次請參台灣好行官網)。
※ 從屏東、恆春來:
至屏東火車站下車,再轉搭往水門或三地門的屏東客運,至水門站(三地門站)下車,再步行前往「原住民族文化園區」(目前台灣好行旅遊專車有停靠本園區,詳細班次請參台灣好行官網)。
【交通資訊】搭飛機
※ 從台北來:
至高雄小港機場後,搭車轉往屏東市,於屏東市轉搭往水門或三地門的屏東客運,至水門站下車,再步行前往「原住民族文化園區」。(目前台灣好行旅遊專車有停靠本園區,詳細班次請參台灣好行官網)。
接駁車及公車資訊:屏東客運路線&票價查詢網
《延伸閱讀》
【屏東】充滿琉璃珠故事的『山川琉璃吊橋』─迴盪在河谷中的美麗微笑曲線
【屏東】涼山遊憩園區─闖入魔戒哈比人小屋、彩虹巴士、彩虹階梯
屏東【勝利星村V.I.P Zone創意生活園區】─回味眷村與童趣記憶
【屏東墾丁】國家級重要濕地『龍鑾潭自然中心』、嘉義『蚵庄海產』海鮮餐廳
《屏東》大鵬灣國家風景區─【濱灣碼頭】坐『鵬福觀光遊艇』遊潟湖
【屏東】萬巒泗溝3D彩繪吊橋─全台首座3D彩繪吊橋等你來KUSO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