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篇,續走環島西路一段過『珠山聚落』之後,來到了這『古崗風獅爺』,『珠山聚落』會在後續為大家報導,因為那是全家人一起去的景點,現在早上的時間並不多,所以我只能依簡略的行程,且能快速走過的景點為目標,所以此次行程不包括『珠山聚落』的景點
這裡是『古崗風獅爺』,在金門只要是在大馬路邊的風獅爺都會很有名,因為很容易被看見,而且來來往往的遊客很多,被記錄的次數當然會多於藏在村落裡的風獅爺,如『后沙村風獅爺』就很少人會知道,但如『瓊林風獅爺』因為位處交通要道,又是旅遊簡章內的主角,所以也就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風獅爺,但越是如此,來金門尋找風獅爺的遊客卻是反而有增無減,原因在於尋獅有如尋寶一樣的刺激,當完成金門全縣共68尊已開光過的石獅公後,所完成的日誌也就成了傳世最佳的尋寶圖
『古崗風獅爺』建於清乾隆50年,高168公分、寬47公分,石雕,立姿雄獅,開口、大眼,配上兩個圓且深的酒窩,形塑了『古崗風獅爺』的特色。除此之外,在獅身側面,可以發現獅足於獅身整體的結構比例,佔了相當大的部分。全身綁上紅彩衣巾的『古岡風獅爺』,原本不在現在這個位置,而是在小古崗后溝墘,坐向東北方,代表驅邪制煞、祈祥賜福,以求合境平安。民國38年秋,因軍事需要,原風獅爺基座遭拆毀去當碉堡建築材料,讓風獅爺倒在荒郊,直到民國八十六年(1997年),以村郊基碑頭也就是現在所見的位置為遷建新址
關於風獅爺遷建的過程,於現址基座上,有完整而詳細的遷建誌,拜訪風獅爺之時,不妨細讀此誌,更可體會風獅爺信仰於浯土靈異之處。風獅爺遷建誌如下:『本村風獅爺建於清乾隆五十年,安設於小古崗后溝墘,座向東北方,依民俗用以驅邪制煞,祈祥賜福,以求合境平安。民國三十八年秋,國軍轉駐金門,因軍事需要,風獅基地石板遭受拆毀,致風獅倒臥荒郊數十載,曾於七十六年仲夏經鄉老董成南等同鄉研商,擇地重建,特先以聖筊請示風獅爺,由鄉老蔡世木主持擲筊,事有靈巧,聖筊落地,應聲磚裂,鄉老咸感驚異,乃恭請本境恩主公出壇示以目前遷移不合時宜,因而停止重建構想,迨至本年經董氏宗親會理事長董國興先生及諸鄉老多方協商,以村郊基碑頭作為遷建新址,仍坐向東北方,由董中原君獻闢建,使遷建工作順利進行,並此致謝。本工程於八十六年八月一日動工興建,同年十一月卅日全部落成,俾吾重振風伯伯之雄風,以制惡驅邪之神威,保護鄉邦及車輛往來順舒,以為誌』。以上為遷建誌全文
拍完風獅爺之後轉下坡來到『古崗湖』,古崗分為大社(大古崗)及小社(小古崗),社南社北皆為群山環抱,中間陷為一湖,左有青山、左前方有翟山與大帽山(鬼仔帽山)、梁山(東紅山)、大社之後為石仔山與公婆山、右有太文山、前為前面山與獻台山,為一山明水秀之絕佳居所。古崗於清朝時屬泉州府同安縣之馬巷廳翔風里的十九都古賢保,民國四年金門設縣後屬第一都的古賢保。古崗村之居民自古以來皆以漁撈為主,是地區著名的漁村之一,民居皆向湖而築
古崗原名『許坑』,唐末有許姓人家隨牧馬監陳淵來浯,其後裔居於此,且其村前有湖(古崗湖),因稱許坑(亦稱古坑),南宋時有蔡姓人家自同安遷居於此,宋末蔡十七郎入贅於平林之陳家,許蔡二姓未顯,明初又有董善應者由泉州避難遷居於浯之許坑,自是董家壯大,遂成古崗之巨族,董氏族譜中稱此地為滸興,應是音訛。清末又有馬姓人家自惠安遷居於此。而今來此的目的是對面山頭的『漢影雲根碣』
去年到此古崗湖一遊時我的學長『工兵小教頭』及戰車勇士『啊凡』,都曾提示過古崗湖對岸的『漢影雲根碣』,所以此趟行程就已把『漢影雲根碣』計畫在內,因早對於『漢影雲根碣』已有小小的瞭解,所以很快的就找到了位置,從湖畔的小路進來就會看到位於『漢影雲根碣』旁的紅色『古崗亭』,所在的位置就是海拔67公尺的『獻臺山』,只是早上行程時間不多,梁山上的『觀止』石碑就沒上去了
『漢影雲根碣』位於金城鎮古城村古崗湖南側的獻臺山(土名東紅山)上,是明監國魯王『朱以海』所御題鐫刻之碣石,由於該石已經崩落,四個字中的『根』字已不見,只留下『漢影雲』三個大字倒立地上。目前被列為三級古蹟。民國五十九年,由社教館仿拓四字於真蹟石塊對面的另一巨石上。監國魯王監督南明失敗,鄭成功迎於此。魯王四處遊歷,在獻臺山上觀大陸思明州,而題『漢影雲根』四字,意為魯王思念江山故國,而追隨之文人亦在其下刻字記述此一過程。上圖即是監國魯王『朱以海』題在獻台山上巨石的真跡
朱以海,字巨川,號恆山,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九子荒王朱檀的第十世孫。從明崇禎十七年(1644)被封為魯王後,歷經南明福王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閏六月二十八日被浙江餘姚、會稽、鄞縣等地抗清義軍及故明官吏縉紳的扶持下,在紹興擁為監國。雖然政權建立後擁有浙中義師及原明總兵方國安、王之仁的部隊,控制了浙東紹興、寧波、溫州、合州等地,並憑借錢塘江天險曾會兵合攻杭州。但因與隆武福王爭奪皇統加上政權腐敗,終在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1646年)六月初被清軍攻佔紹興,建立不到一年的政權宣告滅亡,魯王逃難至舟山。永曆五年(1651年)清兵攻克舟山,魯王敗走廈門,隨後駐蹕金門,再徙廣東南澳,永曆十三年(1659年)夏回到金門,最後在永曆十六年薨於金門、葬於金門。上圖就是由社教館仿拓『漢影雲根』四字於真蹟石塊對面的另一巨石上
『漢影雲根』碣石對面有明朝遺臣諸葛倬。吳兆煒、鄭纘祖、鄭纘緒等人的詩詠。詩前誌序:『監國魯王遵澥而南,駕言斯島,揮翰勒石,為『漢影雲根』四窩字,意念深矣。倬等瞻誦之餘,同賦詩誌慨』。並藉以表達其對魯王身世遭遇的崇敬與對明祚繼存的憂心。詩後落款:『永曆歲次甲午仲秋朔 恭題』,可見這個碑碣乃是明永曆八年(1654)八月以前,魯王寓居金門時所刻。本碑併『漢影雲根』列為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
『七言律詩四首』石刻(漢影雲根詩碑)的碑文全文如下:監國魯王遵澥而南駕,言斯島揮翰勒石為,漢影雲根四窩字意念深矣倬等瞻誦之餘同賦詩誌慨
十年潛見寄波濤手斸虯螭紫巘高江左
匡勳餘拄頰澥邦戾止事揮毫為章影續
扶桑燄匪石根維砥柱牢他日曰歸仍帶
礪從公倍憶舊譽髦 諸葛倬
郊坰野望酒清濯何處崔嵬森羽翯趨走
山精揮筆花縱橫字勢端龍角看觀漢影
識高深頂立雲根崇澥嶽湖水近知日月
心波光時映晴光卓 吳兆偉
翰墨題分婁魯鄉浯山曾似太山長青黎
筆掞雲根外鴻寶函開漢影旁僊鳥鳧鷗
多氣色江村草木有暉光袞衣是處歌遵
渚會見崇朝一葦航 鄭纘祖
忽綴驪珠碧練東漢影
昭回催海曙雲根菁倩擘秋空苔花繡擷
?霞地墨露香傳草木風最是巨靈簪氣
色靜看一葉化江紅 鄭纘祖
永曆歲次甲午仲秋 朔恭題
詩刻的旁邊約五公尺遠的『古崗亭』旁邊,有明崇禎進士『董颺先』所題的草書『闢沌』二字,字跡堅挺秀拔。而董颺先為鄭成功夫人─董太夫人的叔叔,號沙河子,晉江人;隱逸山林,樂好題詠。題刻時間應是永曆初期,併『漢影雲根』列為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
在道光年間金門地方人士,於金門城的城東門外發現一處古墓,因墓地氣勢恢宏,疑是被『鄭成功』沉於海的魯王『朱以海』之墓,直到1959年國軍構工部隊於城東炸山採石,意外在一巨石前挖得一三合土砌成的墓壙,長250公分,寬140公分,墓碑高120公分,露出地面20餘公分,碑面平滑未刻一文,後發現『皇明監國魯王壙誌』八字及全文石碑後,交由中央研究院院長『胡適』博士研考,亦使魯王真塚重現人間,魯王墓的發現確定《明史》稱鄭成功將魯王沉入海中殺死的傳說並非事實。1959年冬,蔣介石巡視金門時指示金門縣政府在太武山『小徑』建築新墓,於1963年2月4日舉行安葬典禮,所以魯王所題刻的『漢影雲根』四字在獻台山上被發現,然後屍骨又於金門城東國軍炸山採石時被挖掘,如今葬於金門小徑,也猶如魯王自己感慨舒發所寫的『漢影雲根』一樣,金門將成為他長眠的地方。未完待續...
《延伸閱讀》
金門瓊林村『一門三節坊』、『伯玉路風獅爺』、『王大夫一條根文化館』
金門金寧鄉─『北山古厝群』、『北山上的絕響─古寧頭喊話站播音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