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水流,夏水流,情到深處無怨尤,眉黛點點愁
秋水悠,冬水悠,思到夢醒方始休,四時情長久
續上篇...
離開了『燕子口』與『九曲洞』
斷然的繼續向深山裡走
有些事是不需要想太久
也不需要任何借口
更不需要知道理由
車行來到了『慈母橋』
在這裡我又遇到了在布落灣遊憩區裡的那一對老夫婦
詢問他們這條路是否就是要進入天祥的道路
老夫婦以非常堅定的口吻說『是的』
而他們正想要去走白楊步道
一路上老夫向老婦拍照
鶼鰈情深的感情真是讓人羨慕
慈母橋位在中橫公路173K處
慈母橋東側橋頭建有『慈母亭』
是蔣中正為紀念母親王太夫人所建
而橋中段旁的青蛙石上有『蘭亭』
看似青蛙頭上戴著皇冠
這是蔣經國為紀念其母所建
我跟這一對老夫婦談了許久
知道他們退休後喜愛遊山玩水
時常兩人走遍大江南北的好山好水
真是羨煞我這獨自流浪的浪人兒
中歲好此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千江有水千江月
萬里無雲萬里天
莫羨他們江上鴛
一切都是前宿怨
再度沿著立霧溪畔走
來到了綠水遊客中心
綠水有兩條不同時期的道路
一為日治時期的合歡越嶺道
另一則是因國防而建的中橫公路
兩條路都穿越了中央山脈
時而合而為一
時而分道揚鑣
兩條路都各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但一樣都可以到達天祥的『稚暉橋』
天祥是太魯閣族的發源地
相傳最早來天祥的人是『伍道巴圖』
至昭和5年(1930)年發生霧社事件後
日人才強制將太魯閣族人移居下山
如今我跟隨著獵人的腳步
探索原始山林野趣於自然環境中
學習部落生活與智慧
重啟和自然的對話
擁抱不同四季的變化
經過稚暉橋後來到了『普渡橋』
此刻誰都不能打擾
只有那風聲與橋下流水聲
能伴我享受那安靜的片刻...
太魯閣天祥遊憩區步行就可抵達的祥德寺
三面濱臨深澗峽谷
標高海拔450公尺的祥德寺
四週群峰環繞、幽谷溪壑
置身於這片靈山聖地中
著實令人流漣忘返
記得國中的畢業旅行之中
山峰頂上的高塔印象深刻
青山幾度變黃山
世事紛飛總不干
曾經塵世庸碌三界窄
如今心頭無事一床寬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淚
是非成敗轉頭空
只是青山依舊在
西方幾度夕陽紅
位於立霧溪對岸的高位河階上是一處佛教寺院
有大雄寶殿、天峰塔、白觀音及地藏菩薩塑像等
在此可俯瞰對岸的天祥河階
由於車輛無法到達
使祥德寺能在遊人如織的天祥仍能維持清靜之地
佛在靈山莫遠求
靈山就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
好向靈山塔下修
祥德寺的特色莫過於世界最高地藏菩薩金身
於民國80年建造完成高達36尺
其建造緣由是地皎恩師當年遇到一些問題
因此興起了一個念頭想帶寺眾離開
此時地藏菩薩現丈六金身感應地皎恩師
預示她不能離開不然對面山將會山崩會死傷很多人
須盡快將其金身恭塑完成
數月後對面果然陸續發生山崩所幸無人傷亡
只是傳說永遠都是傳說
佛門無相語非玄
萬法森森在眼前
吃飯穿衣皆是道
拂塵掃地亦參禪
回到了停車場
在廣場邊的商店街吃了早餐
並且不死心的詢問太魯閣國家公園遊客中心的服務人員
長春祠真的沒有任何一條路可進去了嗎?
旅遊長春祠在我的漫長人生中
是多年來的夢想
而這夢想使人生更顯得有意義
不再乏味、不再無趣
即使無法進入參觀那只是個錯誤
但在我的心目中卻是最最美好的時刻
帶給我最難以忘懷的回憶
未完待續...
《延伸閱讀》
流浪到花東5天4夜GO─第三天『花蓮東西橫貫公路入口、布洛灣遊憩區』
流浪到花東5天4夜GO─第二天『花蓮慶修院』充滿禪意的日式古剎
流浪到花東5天4夜GO─第二天『花蓮北迴歸線、石梯坪遊憩區、芭崎眺望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