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15年10月10日的台南,與2015年10月25日的台中,專程親送喜帖給親友之後,再來就是選擇2015年10月31日與11月1日專車北上京城,探望在台北三峽的阿姨,並與鶯歌好友們相聚
2年前,我以為已經找到了人生的方向,然而在晨曦的街燈下,我卻又迷惘了,那曾經吶喊著我要在退休之後雲遊四海,但今日卻忘了昔日的誓約,也違背了昨日的初衷,如今只能感嘆維持生活的不易
在東方未白的時間裡,我馬不停蹄的趕往斗六火車站,為的是能趕搭早上06:28分的自強號火車,趕往京城的頭班車,抱著美夢來到台北城,為著某子來打拼,無到出頭天的那一日,絕不回鄉見江東父老的心情
今日在人來熙往的時間軌道裡,我努力的去重新尋找人生的目標,只是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繁華的都市,過渡的小鎮,還有徘徊在文明裡的人們
在往台北的火車上,我望著窗外,天空是灰的,空氣中有濃濃的『雨的味道』,來到了台北三峽,台北的天空總是又濕又冷,在鼻間滲著一絲雨的清涼,下了車我長吸了一口氣,『雨的味道』在鼻腔裡幻化成47年前的思念
記得在我8歲那一年,媽媽帶著我乘坐平快火車到桃園,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乘坐火車,然後再轉乘客運車到三峽,之後又轉乘客運車到了三峽安坑,下了車之後再乘坐載運土炭的雙人手搖台車,沿著礦坑鐵道進入到深山裡的阿姨家
長大後不解的問媽媽,為什麼要將唯一的妹妹嫁到那麼遠的深山裡,然而媽媽總只是淡淡的說:『這一切都是命』!因為當時外公家裡很窮,窮到需要將媽媽送給人家當養女,然後把阿姨嫁到台北三峽的安坑深山裡,只為當時姨丈挖土礦有一點錢,不得已才捨掉親情以救家中的經濟
記得在47年前,我8歲的那一年,第一次來到台北三峽阿姨家,那時是阿姨家的廟裡拜拜,媽媽帶著我北上三峽,多年不見的姊妹借此相見敘歡,時值初夏的夜晚,寒露伴著深山裡的螢光點點,不識貧窮愁滋味的小孩,沿著山路追逐著螢光
最喜歡的動作就是舉起手來,讓螢火蟲停在自己的手掌心上,然後再慢慢的欣賞起螢火蟲從肚子裡所發出的亮光,飛舞的螢火蟲就像天使般,輕盈飄逸的揮灑著尾部的亮光,讓兒時的記憶永遠停留在這微弱的光芒之中
如今,在接近50年後的今天,媽媽揮別家人與親友,留下往日的記憶,還有這唯一的親人『阿姨』,今日代替媽媽來探望阿姨並且話家常,只是昔日記憶裡的種種,總是縈繞在心頭,多少心酸與不捨悄悄的流露在言談中
過往的記憶心酸與血淚,唯有寄予神明的保佑,讓三峽祖師爺保佑我們不再受離情苦難之苦,也寄望子孫不再復蹈這份悲情,讓生活有望,讓生命有樂,讓世界能從此多一點點美好
或許記憶太過於悲苦,所以烙印的痕跡有如石頭雋刻一般的深刻,更或許是過往悲苦記憶的牽引,總是在敲打著鍵盤之間,早已淚眼模糊而不自知
下午2點辭別三峽阿姨的家,此時離情的淚痕有如這涓涓細雨,不知不覺的緩緩落下,在兩頰間滲著冰涼,方知不捨的親情淚痕,早已在不爭氣間,印上了兩行痕跡
此時好友『阿舍』,騎著機車從鶯歌小鎮的家中出發,帶著禦寒保暖的雨衣讓我穿上,兩人一路從蜿蜒的山路,直往最熱鬧的三峽『清水祖師廟』走,目的是要來祈求『清水祖師爺』的保佑,讓困頓的日子有生命的重量,好讓自己感覺真正的活著,好友『章炎』如是說
三峽『清水祖師廟』創建於清乾隆卅四(1769)年,在道光13(1833)年時因地震損毀而重建。到1895年時又慘遭日軍焚毀,四年後(1899)在地方士紳籌畫下二度重建
第三次則在台灣光復後,由藝術家『李梅樹』先生主導設計規劃,他主張祖師廟該成為一座融合中國歷史、文化和寺廟藝術的廟宇,同時因其本身的西畫素養,使祖師廟又加入了西洋美術的色彩裡
『清水祖師』其生平眾說紛云,各廟記載不一,若依三峽祖師廟的說法則是:祖師本名『陳昭應』,為北宋開封府人,因功受封並在福建省安溪縣清水巖建立祠堂,並隱居於清水巖,故稱清水祖師,安溪人則稱其祠為『祖師廟』
後來安溪人遷移來台,為求神佛庇佑,於是帶著『清水祖師』一同前來,並定居於三峽。由於『清水祖師』顯赫靈驗,多年來祖師廟一直是三峽信仰與社會活動的重心,其在建築、雕刻、繪畫上的表現,是台灣廟宇中的經典之作
整座祖師廟乃是以木為頂、以石為基的建築,採五門三殿式的格局,廟頂層層疊疊,每根脊上都有富麗堂皇的裝飾,廟內則無處不雕、無處不琢。其中最精彩的是廟中的石雕、石刻,不論就技巧與手法分析,都是民間藝術之最,其師傅中不乏已列國寶級之人物
屋頂和屋簷下方的樑架,可說金碧輝煌、琳琅滿目,可綜觀也可單項欣賞,尤其是人物的雕刻栩栩如生。此外另一精彩處則在樑架上的金黃色澤,這些金碧輝煌的顏色並非以油漆塗上,乃是用又薄又小的金箔逐一貼滿
廟中全以石材為壁,其圖案都以民間故事或歷史典故為題。龍柱為台灣廟宇最常見之物,但一廟中頂多二、三對,而祖師廟內全部完工時將有 156根之多。這些石柱不但雕刻細膩繁複,且在接縫處都要經過六次磨光手續,可見其作工之細緻
銅雕、木雕、石雕是祖師廟最引以為傲,也最特殊之處,大異於一般廟宇的彩繪裝飾。其題材多出自中國民間故事、神話或歷史典故,另外還有許多他處看不到的動物題材,如:哈巴狗、熊、火雞、貓頭鷹、穿山甲、烏賊、章魚、螃蟹等
參觀了寺廟輝煌建築之後,走入三峽『清水祖師廟』旁的『三角湧老街』,為的是想看成群的古早味建築,想一睹巴洛克式的立面牌樓,走在相連不斷的紅磚拱廊裡,看著一家家以自己姓氏為名稱的商號,這裡還保留著昔日的風華樣貌;賣涼水的、賣毛筆的、還有賣甜糕的,只要懷舊的商品,這裡統統都有
踏入三峽『三角湧老街』,好像進入時光隧道,復古、樸實的傳統式商業街屋建築,時光像是停留在五十前年的台灣
筆直的街道、整齊乾淨,一幢幢的紅磚拱廊建築、巴洛克式立面牌樓,訴說著昔日商業區街屋的繁華,無不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街上不少懷舊古玩藝品店與小吃,假日的街道上,充滿尋古味的遊人
古樸的『三角湧老街』,長約260公尺,有一百多間古老街屋,巴洛克式立面牌樓為其建築特色,民權街口的『三角湧街』路名至今仍然可見
從清朝以來一直都是三峽重要商業街道,許多物資、貨品都在這裡集散,街上盡是製茶、染布、樟腦、茶莊、中藥店、雜貨店等商家。老街上還有豐富的美食,有金牛角、豬血糕及手工豆花等小吃,非常受到遊客歡迎
逛完老街,來到『清水祖師廟』前僅供行人通行的『長福橋』,是通往『清水祖師廟』的觀光橋樑
『長福橋』也是不錯的戶外表演場所,假日時還可見在橋上表演打陀螺特技,道具齊全的專業演出,讓許多遊客拍手叫好,只是當日我們並沒有看見有任何表演
『長福橋』護欄上雕刻著138隻石獅,橋樑中段還設有七座中式涼亭
走在橋上眺望周遭山光水色,感覺相當迷人,橋上及橋頭有許多童玩攤位,為熙攘的人潮增添悠閒步調
另外座落於三峽河下游的『三峽拱橋』(建於1932年10月7日),以特殊的三個相連彩虹為設計理念,呈虹弧形,故亦稱『虹橋』,外形優雅簡鍊。裝飾造型為昭和年間風行之新藝術風格,其燈柱外觀以當時流行之裝飾藝術造形設計,具時代性的設計風格,為臺灣現存甚為完整的歷史風格橋樑
喜歡看古蹟的我,更要來看看戮力修復祖師廟的藝術家『李梅樹紀念館』,只是需要入門票100元,在時間緊湊的情況下,我們放棄參觀『李梅樹紀念館』的機會,讓這座紀念館成為下一個旅遊目標
最後我們到三峽老街山上的『鳶山風景區』,因山形似一隻鳶鳥而得名,為臺灣小百岳之一的鳶山,海拔約 300 多公尺,因山頂鳶山登山步道的入口處離三峽老街僅約100 公尺,加上難易度與距離適中,步行約60 分鐘左右就能抵達堪稱三峽地標的『鳶山大銅鐘』(又名光復大鐘)
遊完三峽老街,最後回到好友『阿舍』的家裡,讓『阿舍』請吃鶯歌小鎮最有的的『阿婆壽司』及三峽有名的『霸味薑母鴨』
三峽清水祖師廟 地址:新北市三峽區秀川里長福街1號
電話:(02)2671-1031 開放參觀時間:上午4:00至晚上22:00止
GPS定位:東經 121.368215 北緯 24.930871
【大眾運輸】
1.高鐵:搭高鐵至台北站下,再轉搭其他大眾運輸工具。
2.火車:從臺北車站搭乘火車至鶯歌站,轉乘『三鶯線捷運先導公車』,即可到達三峽市區。
3.公車:台北客運,搭705於祖師廟下,或搭706、275於民生街口下。
自行開車:由台北走台3線省道→經板橋→土城至三峽即可或由北二高三鶯交流道下→走110縣道→接中山路後直行→遇民權路右轉可抵
《延伸閱讀》
【新北東北角】浪跡北宜天涯之『福隆遊客中心』、『三貂角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