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篇!當我們參觀完『峇峇娘惹博物館』後,即用步行至兩條街外的『馬六甲』歷史古廟『青雲亭』參觀,『青雲亭』始建於15世紀,位於『馬來西亞』馬六甲 Tokong 街25號,數百年來除了負起祭祀和建立鄉誼作用外,同時是華人社區的法院、仲裁機構
擁有130年歷史的古廟,為『馬來西亞』歷史最悠久的古廟,15世紀『青雲亭』的擴充工作多由荷蘭治下最高華人代表『甲必丹』負責,英國殖民時期廢除『甲必丹』制後,『青雲亭』亭主仍充當同類型角色,直到1911年為止
在Jalan Tokong這條街上不只有『青雲亭』,還有兩座供人膜拜的廟宇,一是上圖橘紅色加藍色門拱的『印度興都廟』,建立於1780年的『印度興都廟』雖然較小間,卻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興都廟』,供奉印度教的『Vinayagar』
然後再往前走就是另一處廟宇『甘榜吉寧清真寺』,建於1748年的『甘榜吉寧清真寺』,寺頂以五層高聳的錐塔為形,寺內有精緻的木刻天花板,展現純蘇門答臘的風格
『甘榜吉寧清真寺』建築風格受到蘇門答臘及爪哇的影響,且融合了中國、馬來、印度的風格,各族同在一條街上做宗教崇拜,顯示多元文化共存並榮,也映照出華人、馬來人和印度人如街坊般和氣相處
這座清真寺的屋頂採用蘇門答臘風格的金字塔造型,有別于其他圓頂的清真寺,且清真寺屋簷下的牆邊刻了一個華人結婚時常用的『囍』字,寺內還有潮州剪貼裝飾、歐洲風味的小噴泉等
最初的建築為木質結構,由印度穆斯林商人建於1748年,1872年改建為磚砌建築。該清真寺是『馬六甲』傳統的清真寺之一。其『叫拜樓』類似佛塔,與沐浴池和門拱,與主體建築同時建成
清真寺可免費入內參觀,但若要入內參觀,為了尊重『伊斯蘭教』就必須穿上寺內提供的藍袍才可以,但我們沒有要進入參觀,我們只是進來借用廁所而已
『馬六甲』約有30多萬人口,由於歷經葡萄牙人、荷蘭人和英國人的殖民統治,加上數百年來華人、印度人、阿拉伯人、暹邏人及爪哇人相繼前來,經過長期交流,在語言、宗教、風俗習慣等方面,已匯成特有的多民族人文風貌和淳樸的民風
在全市人口中華人約佔7萬名,大都以經商為主,與馬來人、印度人、峇峇娘惹、葡萄牙後裔、歐洲人共居一市,因此馬來人大多通曉多種語言。唐人街處處可見,門庭狹窄的商店住家、饒富古意的招牌店號,甚至在中國已少見的竹編手藝,都使人以為身處中國南方
在『甘榜吉寧清真寺』再往前走約100公尺即是我們要參觀的華人古廟『青雲亭』,『青雲亭』的創建日期歷來存有爭議,廟內碑文指『青雲亭』由『馬六甲』首任華人甲必丹『鄭芳揚』於明萬曆二十八年,一般咸信廟宇在15世紀時就已存在,迄今廟內仍有鄭氏的神主牌,寫有『大明甲必丹鄭公』
第二任華人甲必丹『李為經』也是主持建廟人之一。廟內至今仍完好地保存有他的遺像。歷經數百年擴充,至1801年另一名華人甲必丹『蔡士章』再擴充廟宇,奠定了今日的規模
上圖是『青雲亭』對面的戲臺。在『馬六甲』早年華人生活中,『青雲亭』的地位等同於政務、法庭、宗教的多功能中心。葡荷殖民時代,華人最高代表一直都在『青雲亭』設立官署,於朔望處理華人間的訴訟
1824年英國接管馬六甲,廢除了華人『甲必丹』制度,華人於是以『青雲亭』亭主取代『甲必丹』的位置,繼續以『青雲亭』作為活動中心,直至1911年英國在當地實施華民政務司公署制後,經歷91年、共6任的亭主制才告結束
1949年9月馬來亞聯合邦立法院通過一道『青雲亭』法令,明訂『青雲亭』具有推動、宣揚、奉行馬六甲華人社會所共同信仰及維持的佛教,有需要時要擔起有利於新馬兩地華人的社會慈善、人道與宗教工作,包括解困救急與殯葬
幾個世紀以來,馬來半島吸引了許多來自中國的移民,他們帶來了自己的文化和建築風格跟特徵。除了這間具有特別建築特徵的『馬來西亞』最古老的華人寺廟之外,沒有任何地方能夠更好地印證這一點
根據南中國地方建築風格興建的『青雲亭』古廟,已經歷了將近四百年的時間磨礪。時至今日它依然是『馬來西亞』首屈一指的華人廟宇,這本身就是對其創始人功德的最佳見證和表揚
廟內有碑銘紀念明朝大使『鄭和』將軍第一次到訪『馬六甲』。『青雲亭』裏有許多厚重的木門。廟宇的屋頂是以玻璃及瓷土作成的中國神秘動物來作裝飾,廟內的裝飾同樣莊嚴,所有的建築材料及工匠,皆是從中國引進來的
主供桌兩旁對聯『青蓮開佛國雲雨潤蒼生』,從字里行間您將發掘一則融合堅強信仰和不屈不饒精神的動人故事。『青雲亭』是一個經過歲月蹂躪而仍舊迄立的歷史碑紀。它至今仍然是『馬來西亞』最精緻的華人寺廟,這一點也因最近獲得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頒發特出古蹟復修工程獎而得到進一步的肯定和認同
『青雲亭』廟名青雲意即『平步青雲』之意,期許落腳於此的華人子弟皆能平步青雲,主要供奉『觀世音菩薩』,因而也俗稱『觀音亭』,廟內供奉著三座祭壇,分別是儒、釋、道各一座
現在這裡純粹是供信徒膜拜的場所,廟宇建築富有中國傳統的藝術性,從建築風格、雕工、圖案都反映出中國閩南地區的色彩,是十分難得的中華建築藝術瑰寶。正殿供奉觀音大士,左右有至聖先師孔子和關帝聖公關雲長;廟內還有海瑞木雕像一尊,以及大量取材於中國歷史故事的雕刻,堪稱藝術寶庫
300多年來,這座寺廟至少經歷6次重修和3次擴建,形成今日規模,佔地2902平方公尺,建築師傅和建材大都來自中國,有廟內多塊碑銘可資佐證;全部木材則採用馬來亞楠木,其造型和結構體現了中國古老南方廟宇的風格,匠師們運用雕、塑、彩、貼、砌、寫和畫等多種手法加以裝飾,使其既雄偉莊嚴、古色古香,又多彩多姿、流金溢彩
廟宇門上書『南海飛來』四字,大殿堂有『青雲古蹟』木匾。大門中央的石碑,記載著『鄭和』下南洋的事蹟。殿內以生漆塗飾,黑紅閃亮,飛簷精美,雕刻著封神榜上的人物,還有動物和花卉,廟頂鋪多彩琉璃瓦,在陽光下閃閃生輝。廟內有僧侶進駐,裡面的各種碑銘、匾額、楹聯和華人祖先牌位等,是研究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重要歷史資料
《延伸閱讀》
吉膽島上釣魚、沙灘餵老鷹、勇闖紅樹林、賞夕陽享受一日島主的豪奢生活
馬來西亞『吉膽島』為金門16世祖最初出洋落番的『五條港漁村』
2017年10/8-10/14日七天六夜金門後沙許氏宗親『馬來西亞』訪親之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