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篇!當我們用步行方式參觀完『寶山亭』、『娘惹博物館』、『青雲亭』之後,接著導遊『阿良』安排我們坐『花花三輪車』,一趟『花花三輪車』需自費馬幣15元(約台幣112元),坐著三輪車瀏覽『馬六甲』歷史古城,欣賞『荷蘭紅屋廣場』的文化古蹟
『花花三輪車』途中會經過『雞場街』、『峇峇娘惹博物館』、『荷蘭紅屋廣場』、『聖保羅教堂』,直到『聖地牙哥城堡』等,進行一趟『馬六甲』歷史古城的古蹟巡禮
一趟『花花三輪車』本來需自費馬幣15元,後來我們團主決定由團基金支付,『花花三輪車』會邊走邊放最新流行的『小蘋果』重低音音樂歌曲,坐在上面心情很開心有趣!音樂都放得很大聲,三輪車所到之處都不用按車鈴,遊客就都會自動閃避
我們一團連導遊『阿良』共有17人,一部『花花三輪車』坐兩個人,共租了9部『花花三輪車』,所以最後我一個人坐一部『花花三輪車』,這樣比較方便拍照,每部『花花三輪車』都裝飾得很花俏,有Hello Kitty、皮卡丘等造型,及蝴蝶遮陽屋頂的人力三輪車,隨君選擇
『馬六甲』的『花花三輪車』有三種:一種是乘客坐位在前面,車伕騎腳踏車在後方,發生車禍時乘客會先遭殃,因此這種三輪車又叫做『你先去』;另一種是車伕腳踏車與乘客坐位並排,稱為『一起去』,還有一種是車伕腳踏車在前面,乘客坐位在後面的則是『車伕先去』
『馬六甲』英文名稱為 Malacca,馬來文為 Melaka,不是『麻六甲』喔!580多年前,一位名叫Parameswara的暹邏國王子流亡到此地避難,棲身在一座小漁村內,他後來在當地建立了一座城市,並且以一種叫『馬六甲』(Melaka)樹名來為這座城市命名,這就是『馬六甲』的起源
『馬六甲』於西元1511年成為『葡萄牙』殖民地,1641年後改由『荷蘭』人接管,1785年起則為『英國』所統治,1941年被『日軍』占領,直到二戰『日本』投降後還給『英國』,1957年時脫離『英國』殖民統治,成為『馬來西亞』第一個宣告獨立的地區
走過『雞場街夜市』街口,來到轉角處的這間『地理學家咖啡館』,這間咖啡館曾是多年前『鄭秀文』跟『任賢齊』主演的電影『夏日的嬤嬤茶』拍攝的場景之一,吸引許多影迷來朝聖,白天浪漫氛圍的咖啡館,晚上搖身一變就成為熱鬧的酒吧,夏日時光的熱情似乎在這發揮得淋漓盡致
乘坐人力『花花三輪車』穿梭遊走於古意盎然的『雞場街』上,兩旁古色古香的建築物,彷彿回到時光隧道之中,『雞場街』古董商多是華人,因此也被稱為『唐人街』,這邊以前是華人的聚落,所以不乏中國風格的建築物,包括了牌坊、雕刻窗戶、天井等設施,有濃厚的華人色彩
『馬六甲古城』是早期東南亞著名的商貿樞紐港口,也是當時東西文化的交會點,明朝的『鄭和』七次下南洋,總會在『馬六甲』停歇、補給,在在顯示它的重要性。如今『馬六甲』經貿地位雖已被『新加坡』或『檳城』取代,但古老的行業與傳統生活,還在這裡延續著,2008年聯合國將『馬六甲古城』與『檳城』,共同收錄為世界文化遺產古城之一
走過『馬六甲河』的橋樑來到『荷蘭紅屋廣場』,『馬六甲河』曾是『馬六甲皇朝』的貿易命脈,在『馬六甲皇朝』的鼎盛時期,從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商人都聚集這裏進行交易,如今遊客們可以在『馬六甲河』嘗試遊船,一路上見證『馬六甲』的歷史建築,可細心留意各種文化在『馬六甲』擦出的火花,及經過漫長歲月所留下的痕跡
我們坐著『花花三輪車』又回到了『荷蘭紅屋廣場』,眼前直立式的四角型建築是『荷蘭鐘樓』,三層式建築搭配白色的百葉窗,四面牆上都有時鐘,過去是為市民提供報時服務的鐘樓,最上面都還保留著當年的擴音器,明亮的紅色鐘樓,被一旁的綠樹襯托的更加耀眼
鐘樓後面的三層建築是『荷蘭紅屋』,荷蘭人在1641年戰勝葡萄牙人後所建造的建築物。當時不但是荷蘭總監居所,也是荷蘭人統治『馬六甲』時期的政府行政中心及市政局,這個古色古香的城市,至今仍保留著17世紀城市的風貌,大多數為荷蘭式建築,都是用紅磚建築,富有歐洲色彩
許多不同式樣的房舍也是用紅磚砌成,當地居民也會用紅色顏料為他們的船隻上色,使得『馬六甲』襯托出紅色的特質。還有許多不同風格、歷史久遠的建築物,使得『馬六甲』就像是座馬來西亞歷史博物館
前方這一棟是『基督教堂』,建於1753年,是為取代『聖保羅教堂』作為禮拜場所而建,這座鮮紅的荷蘭改革教堂位於荷蘭城廣場的尾端。教堂上的粉紅磚塊是直接從荷蘭進口,再將本地的紅泥塗在磚塊上,天花板上的橫樑是取自單棵樹木,因此所有橫樑並沒有接合處
教堂內工匠親手製作的長椅,其歷史已經超過200年,在教堂的祭壇上,半圓形拱頂中間『耶穌最後的晚餐』之圓桌,完好的釉於磚瓦上。那臺黃銅製成的聖經支架歷史,可追溯至1773年。英國人將它轉變為英國式教堂,在教堂上加了一座風標及蓋了一座鐘塔,不過教堂的地板上還是舊荷蘭的碑銘
我們的三輪車在『荷蘭紅屋廣場』繞一圈之後往『聖保羅教堂』方向走,『荷蘭紅屋廣場』當地街道顯得狹窄而古老,由於市區面積不大,只有160平方公里左右,風景名勝非常集中,因此逛『馬六甲』最好是步行,或是以『花花三輪車』代步,可以觀看河裡的船,以及小巷裡的中國商店
『荷蘭紅屋』又稱為『馬六甲博物館』,於19世紀20年代被漆成了紅色,是『馬六甲』的標誌,也是東南亞地區最古老的荷蘭式建築,初建於1641至1660年,原為教堂後改為『市政廳』,曾是荷蘭總督及其侍從的住所,1986年重建,現在成為『馬六甲博物館』
廣場前的『維多利亞女皇噴泉』,這是慶祝『維多利亞女皇』登基60周年而建,英式風格、造型典雅精緻,上頭還有英女皇的頭像雕刻,很多婚紗業者會在此地拍攝婚紗
『荷蘭紅屋』又稱『史達德斯』或『紅屋』,東方最古老的荷蘭建築物,過去是荷蘭總督的官邸,目前是『麻六甲博物館』,『荷蘭紅屋廣場』一共有6個博物館,一張門票可以參觀所有的博物館
6個博物館包括:歷史與民族志博物館、鄭和文物館、文學博物館、教育博物館、民主政府博物館和總督博物館,館內陳列葡萄牙人和荷蘭人的歷史文物,並展示華人和馬來人的傳統結婚禮服,以及介紹麻六甲的歷史,所有博物館開放時間每天9:00~18:00,週一休館
這座有3.5世紀歷史的三層樓紅色建築物,位於『聖保羅山』南麓古城門左側的『馬六甲』河畔,金碧輝煌的外觀仿照『馬六甲』蘇丹皇宮而建,採用優美的均衡法,層層疊疊配合得體的樓閣,具有端莊的視覺美,等邊三角形的尖屋頂上及屋簷下,刻滿圖案的窗口,非常樸實優雅,都栩栩如生地重現『馬六甲王朝』盛世威容
為因應全球恐怖攻擊的防範,廣場上還可以看見荷槍實彈的武裝警察駐守,因為廣場上有很多洋人,只要有洋人的地方就會出現恐攻,『馬來西亞』當局也對出現洋人的地方,加強武裝警察的配置
前方這一棟是『馬來西亞建築博物館』,建立於2004年,是馬來西亞第一個建築博物館,博物館所在地是18世紀荷蘭統治『馬六甲』時的官邸,在英殖民時期,它被改為政府官署,在1999年改造為博物館
博物館前有流動攤販在賣椰子水,『建築博物館』的目的旨在將『馬來西亞』各個時期的建築用模型表現出來,供人們參觀,來了解『馬來西亞』的建築文化
再往前走這一棟是『馬六甲伊斯蘭博物館』,從博物館的收藏中可以感受『伊斯蘭文化』對『馬六甲』的影響。博物館總共有八大展廳,按『伊斯蘭』進入『馬六甲』的時間順序排列。開放時間:9:30 - 17:30,週一休館。門票:成人RM1元,兒童/學生RM0.5元
總體來講『馬六甲』的景點大多屬於人文景點,國家級景點大部份都集中在這裡,這個地方基本算是比較核心的景點之一,這些地方是旅遊『馬六甲』有必要逛逛的景點
上圖是一處公園,公園內有火車車廂與報廢飛機的展示,公園內還有一口井,井中設立一個十字架,據說這地點是『聖芳濟神父』第一次登陸『馬六甲』時的地點,『馬來西亞』人深信『聖芳濟神父』的靈魂在這口井內
這一棟建築則是『馬來和伊斯蘭世界博物館』,『馬六甲』是名副其實的博物館之城,在老城區內可以說步行幾百米就可以看到一個博物館
那麼到底有多少博物館,沒有旅遊業者統計過,不過我們在一天內所經過的博物館就有十幾個
海事博物館、海軍博物館、皇家海關總署博物館、歷史與民族博物館、民主政府博物館、宣布獨立紀念館、文化博物館、文學博物館、人民博物館、青年博物館、伊斯蘭博物館、馬六甲巫統博物館、馬來亞和伊斯蘭世界博物館、建築博物館、郵票博物館、鄭和紀念館、鄭和文化館、峇峇娘惹博物館等全部集中在這座古城內
『馬六甲』這個古色古香的城市,至今仍保留著17世紀城市的風貌,大多數荷蘭式建築,都是用紅磚建築富有歐洲色彩,還有許多不同風格、歷史久遠的建築物,使得『馬六甲』就像是座馬來西亞歷史博物館
『聖地牙哥城堡』為葡式建築物,是葡萄牙人於1511年佔領『馬六甲』後所建,『聖地牙哥』的意思是『葡萄牙人的守護神』,城堡建立之初,號稱是東南亞最大最堅固的防禦工事
前方『聖地牙哥城堡』及山上的『聖保羅教堂』是我們等一下要參觀的地方,1670年荷蘭人攻佔『馬六甲』時,3000名荷軍圍攻此堡,雙方在攻防戰中死傷慘重!經過8個月苦戰後才攻陷,換上了『荷蘭』的國旗,後來此地又被『英國』佔領,在1795年歐洲戰爭將要結束時,『英國』人不願把它交還給『荷蘭』,乃使用種種方法加以破壞
1807年一名英軍上尉命士兵在城牆下挖洞,塞入炸藥,並親自點燃導火線,將城堡炸得僅剩殘垣,只有城門倖免於難,當地人視它為『馬六甲』的精神象徵。所以我們的『花花三輪車』只坐到這裡下車,等一下參觀『聖地牙哥城堡』及山上的『聖保羅教堂』之後,導遊『阿良』要我們到對面的『英雄廣場』集合,然後繼續下一個行程
《延伸閱讀》
吉膽島上釣魚、沙灘餵老鷹、勇闖紅樹林、賞夕陽享受一日島主的豪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