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9823

續上篇!在金湖鎮『青年農莊』拍完『夏日精靈─栗喉蜂虎鳥』後,已是中午11點半,之後轉往金沙鎮『高坑牛肉餐廳』吃飯,下午1點半則前往金城鎮『浯島城隍廟』觀賞『2018金門迎城隍繞境活動』,此活動是於428日(週六)至527日(週日)熱鬧展開為期一個月的活動

IMG_9821

我們在『高坑牛肉餐廳』吃午餐的同時,就一直收到臉書上發佈的慶典訊息,聽說慶典早已經於上午11點開始,所以就趕緊午餐吃一吃後,先前往金城鎮『金門縣信用合作社』打卡領平安米,但此時整個『金城鎮』早已經封鎖交通管制,還好我們騎機車,就在狹小巷弄中亂竄,最後也成功在『模範街』拍到了金氏記錄的『蜈蚣陣』

IMG_9822

2018浯島城隍爺祭』是結合地方社區及學校資源,表演一系列的民俗活動,並以各式地方特色陣頭活動表演,表現地區各種不同習俗和傳統文化等,提供在地民眾及來金門觀光遊客一個豐盛的文化饗宴,及體驗金門在地的傳統文化

IMG_9835

打卡領到了平安米,在『模範街』也拍到了金氏記錄的『蜈蚣陣』,之後再來『浯島城隍廟』拜拜,並捐贈1600元的香油錢,廟方則致贈『2018金門迎城隍高粱酒』,濃度58度,容量600ml的限量金門高粱酒一瓶,酬謝信眾的支持

IMG_9836

『浯島城隍廟』前還有『廈門市集美鑫華圃歌仔戲』的演出,康熙2年(1663)清朝取得金門統治權後,毀城隳屋,當時的城隍廟也被毀壞掉。後埔的浯城隍爺是在康熙21年(1682),首任總兵『陳龍』將金門城總兵署遷移到後埔,也將金門城的城隍爺分火到這裡,已有三百多年歷史,但是期間長達140多年金門卻是無城隍廟可祭祀,而城隍廟的興建是從嘉慶16年(1811),『文應舉』開始募款修建,到嘉慶18年(1813)才修建完成

IMG_9837

『浯島城隍廟』期間經過多次修護,改成花崗石、水泥等建造,增添宏偉氣派,今日之面貌為民國87年重新翻建。每年農曆四月十二日的『浯島城隍遶境』活動,是金門最大的廟會活動,熱鬧非凡

IMG_9838

下午130分活動早已經如火如荼的展開,我們也迫不及待想要去拍攝活動實況,也沒時間想要去選好位子,就直接在『浯島城隍廟』前的『光前路』拍起來,還好這裡有一座『福德宮』,陣頭到了『福德宮』總要拜會表演一下,因此也就成了最佳場地

IMG_9839

今年活動的重頭戲『412迎城隍』傳統繞境,將在526日(週六)下午正式展開,今年為『城隍爺』遷治三百三十八年,繞境路線改為反時鐘方向進行

IMG_9824

路線預定從城隍廟展開,繞境活動將行經網寮、禹帝廟、天后宮、水門睢陽府、光前路、南門福德宮、中興路、莒光路、靈濟寺、莒光路一段、東門代天府、珠浦東路、模範街、昭德宮、北門福德宮、北鎮廟、中興路、民生路、金門縣政府、民權路、中正國小、中興路中段、關帝廟、莒光路一七一巷、光前路六十一巷、外武廟、紅大埕等處,接著再回到城隍廟

IMG_9834

金門後浦『浯島城隍廟』的遷治慶典,從收契子錢、送頭與掛水牌、送佛帖等,直到熱烈盛大的迎城隍繞境,所有祭典環節皆立基於轄境居民的生活之上,祭典內涵充分顯現金門民眾的生活文化特色

IMG_9825

由於在『福德宮』前廣場沒有遮陰,當天的金門天氣很熱,所以我移到了『福德宮』的小巷子繼續拍,因為這裡是巷口,因而成了風洞效應,在此拍攝陣頭涼爽及了,但是對岸大陸來相挺的陣頭可就熱壞了

IMG_9826

2018金門『浯島城隍爺祭』,今日整個金門島瞬間湧入10萬人,宛如當時10萬大軍駐紮在金門的盛況,對岸泉州、漳州指派當地數十座宮廟相挺

IMG_9827

還有台灣北至台北、新竹、宜蘭,中部台中、豐原、草屯,南部屏東、潮州等百座宮廟,也一併來到金門繞境,使整個金門島擠得水洩不通,各種陣頭更是使出渾身解數,讓『城隍爺季』的熱鬧景象更上一層樓

IMG_9828

迎城隍的繞境隊伍組成,皆為地方居民自發性籌組傳習而成,例如輦轎、藝閣、人力蜈蚣座、打花草、神將等,展現在地閩南文化之藝能特色

IMG_9840

從繞境陣頭的排練組成、沿途香案迎接參與,以及眾多隨香隊伍,顯現地方傳統文化特色及居民向心力

IMG_9841

『關聖帝君』的鑾駕

IMG_9842

上圖是我從來沒看過的『董、李排爺』,據說『董、李排爺』是台灣民間信仰中的冥界司法神祇,相傳掌管『誓言』,故民眾糾紛時,會在『董、李排爺』神位前發誓,立誓絕不能說謊,否則必遭報應,甚至死亡

IMG_9843

『董、李排爺』後面則是『城隍爺』

IMG_9844

打扮成仙女的『藝閣』表演

IMG_9845

陣頭舞獅

IMG_9846

來自大陸的『廈門城城隍廟』

IMG_9847

『廈門城城隍廟』

IMG_9829

來自大陸『漳州』的『城隍爺』

IMG_9848

『神明蜈蚣陣』,『蜈蚣陣』亦稱『蜈蚣棚』、『蜈蚣坪』、『蜈蚣閣』,金門地區稱為『蜈蚣座』,為台灣與閩南廟會重要藝陣之一,係由適齡兒童扮演作歷史或神話人物,安坐於長條形的臺座上,由人力或裝上車輪行走

IMG_9849

『蜈蚣陣』在民俗研究上,有歸類於陣頭者,亦有歸類為藝閣者,於各地廟會間定位亦有所不同。一般作蜈蚣造型,亦有採『龍頭鳳尾』造形者,則稱『龍鳳閣』、『龍鳳棚』、『龍閣』等

IMG_9850

『蜈蚣陣』在早期廟會裡,近於藝閣中抬閣的形式,由竹、木材質搭成抬閣,座上由真人裝扮民間傳說或神話人物,由於連結成行,狀似百足之蟲─蜈蚣,遂稱為『蜈蚣閣』,而後逐漸演變成具有神聖性質的宗教藝陣

IMG_9851

也有『真人蜈蚣陣』的演出,『蜈蚣陣』一般由數十塊木板組成,木板間以轉承軸銜接,多數裝上車輪,由人力推動行走,只有極少數仍維持人力扛抬者。頭尾多數採用蜈蚣頭、蜈蚣尾造型,少數採用龍頭、鳳尾的形式;而金門地區蜈蚣座其龍頭近於舞龍的形式,由一人舞動行走。至於頭尾材質各地不同,或以紙紮成,或以木材製成

IMG_9852

2011514日(農曆412日)於金門迎城隍正式創下金氏世界紀錄『世界上最長純人力的蜈蚣座』,純人力肩扛蜈蚣座長176公尺,化妝小朋友200名、肩扛人力868名,工作人員178名,繞行金城鎮市區1680公尺,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官AnnaLouise Orford的授證

IMG_9853

『城隍爺』

IMG_9854

陣頭中還有難得一見的『公揹婆』陣頭表演,『公背婆』又叫『尪婆陣』,是由一人分飾二種角色的陣頭,表面上看起來是公公背著婆婆,仔細一看前面公公的身體及後面婆婆的腳是假的,公公的腳卻是真的,有點類似雙生陣的障眼法

IMG_9855

『公背婆』為福建『泉州』民間傳統街頭文藝演出形式之一。『公背婆』舞蹈廣泛流傳於『泉州』各地,有的地區如『惠安』稱為『啞背瘋』。『公背婆』舞蹈由一女性演員(也有男性演員)扮演互相背著的『公』與『婆』兩個角色

IMG_9856

演員在道具、服裝、化妝的幫助下,上半身扮作『婆』,下半身扮作『公』。演員上半身的『婆』身穿戲劇中彩婆寬大鑲邊紅色大襟裝,頭扎『雞角頭』大髻;演員的下半身的『公』穿黑色寬腳大折褲

IMG_9857

同時演員在腰後一個用竹篾、紙紮做成的『婆』的下半身道具,包括凸起的臀部和高高翹起的一雙小腳,與演員的上半身組成被人背著的『婆』,而在腰前另綁一個紙紮『公』的上半身,頭戴瓜皮帽或氈帽,身穿對襟布扣傳統漢裝,肩披紅綢彩帶,雙手繞到『婆』的身後,與演員下半身組合成背著『婆』的『公』的形象

IMG_9858

接下來的表演隊伍都是大陸沿海城市的宮廟來相挺,例如這是廈門市『臥籠山土地公』的隊伍

IMG_9859

『土地公』又稱『福德正神』,是中外華僑華人海峽兩岸廟宇最多、信仰最廣、影響最為廣大的民俗神

IMG_9860

 

IMG_9861

 

IMG_9862

 

IMG_9863

接著是『后溪集美霞城城隍爺』,據悉,『集美霞城城隍廟』始建于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城門外以前是一片汪洋,每遇漲潮,海水會涌到城隍廟前。『施瑯將軍』建造城池時,建了四個城門,每個城門都有自己的名字

IMG_9864

南門和海相對,其名為『臨海門』。又按照古代風俗傳統,建城需要有神來守護,因而在各座門附近建了廟宇,南門為城隍廟,希望城隍爺能予以庇佑

IMG_9865

『霞城城隍廟』不僅是台北『霞海城隍廟』的祖廟,更是台灣其他城隍廟的『太祖廟』。早在1821年,同安人『陳金絨』奉請『霞城城隍爺』金身渡台,並于1859年在台北『大稻埕』興建城隍廟

IMG_9866

因懷念故鄉霞城和臨海門,因此取名『霞海』。此後台灣其他地方也紛紛從『霞海城隍廟』分爐,在本地建起城隍廟,共尊『霞海城隍廟』為祖廟

IMG_9867

隊伍中還有『范、謝將軍』,范將軍、謝將軍即俗稱的七爺和八爺。相傳謝將軍與范將軍為福建閩縣人,生前雖居處不同庄,然情同手足,極講義氣,眾人喚為『老謝』與『老范』。『老謝』身材瘦高,村人與之說話,總得伸頸仰頭。而『老范』身材矮胖,村人與之說話,則得俯首彎腰。然而『老謝』過高彎腰不便,於是『老范』常助其收割稻穀或撿拾番薯。而『老范』過矮,無法採擷樹上果實,是以『老謝』常與之摘採,日子於相互扶持下,頗為愜意

IMG_9868

於炎炎夏日,氣候悶熱之際,二人常相約於橋下納涼。一日亦相約於橋下。『老范』先到便坐於河畔石上,一面享受清風,一面等待『老謝』。『老謝』赴約途中,天空驟然烏雲密佈,冷風陣陣,頃刻雷電交加,一股山雨欲來之氣勢。『老謝』揣想『老范』應未攜傘具,不如返家取傘再赴約。於是飛奔返家取傘,取畢大雨已傾盆而下,須臾庭院已如水塘。老謝思量『老范』係守信之人,必定仍在橋下等待,於是不顧雨勢盛大,冒雨前往赴約

IMG_9869

起初『老范』於橋下見烏雲密佈,因未帶傘具,本欲返家,但思及『老謝』乃守信之人,必定赴約,且不見不散,是故匿於橋下避雨。不料雨勢益加磅礡,河水亦發湍急,且連連上漲。『老范』心慌意亂,立於石上等待,然而水淹及腳踝,此刻『老范』已無法離去,只得等待『老謝』前來相救

IMG_9870

洪流無情,逐漸上漲,於是化作猛獸吞沒『老范』。逮『老謝』趕至橋畔,雨已停,水已退,露出『老范』常坐之石,卻不見『老范』。『老謝』心焦沿河大喊,並且來回尋找,但卻毫無『老范』蹤影。失去摯友『老謝』悔恨不已,無意獨自苟活人間,遂『噗通』躍入河中。豈知身材瘦高,水未及膝,不足以溺。『老謝』悲憤,於是尋一大樹,解下腰帶上吊自縊

IMG_9871

『老謝』與『老范』之幽幽魂魄,於天地間飄盪,無所依歸。其友誼深厚,守信重義之氣節,深為『城隍』所欽佩,是故奏稟『玉帝』,『玉帝』嘉其義氣,封為將軍,派於『城隍』駕前,聽候差遣。『謝將軍』名『必安』,意喻謝神必安;『范將軍』名『無救』,意喻為惡則無救。又因專司緝惡捕盜,鉤鎖罪犯到案,故民間又稱『范、謝二將』為『黑、白無常』

IMG_9872

還有媽祖聖駕前的『千里眼』與『順風耳』,『千里眼』與『順風耳』是宋太平興國七年 (九八二年),『湄洲島』西北方的『桃花山』有二位妖怪出沒,附近居民驚恐萬分,這二名妖怪面貌兇惡,目如銅鈴,齒像短劍,身材高大,聲如巨鐘,來去飄風,去似閃電,就是後來『媽祖娘娘』面前的將軍

IMG_9873

『順風耳』又稱為『水精將軍』,一手持方天畫戟,一手側耳作聽音狀

IMG_9874

『千里眼』又稱為『金精將軍』,膚色為綠色,一手持叉或釜,一手舉及額前做遠視狀

IMG_9875

『千里眼』是眼睛能視千里之物,『順風耳』即耳能聽千里之音

IMG_9876

 

IMG_9877

接著是『布馬陣』,『布馬陣』為台灣早期流行於民間農忙閒暇時的一種民俗藝陣舞蹈;又稱為『竹馬兒』、『竹馬燈』、『跳馬燈』『馬兒燈』,布馬係由竹篾札成馬的形狀,分為前後兩截繫在表演者腰部前後的道具

IMG_9878

該陣主要角色為『狀元郎』,其他成員另有馬伕與侍衛,人數少則二名多則九位。狀元郎(或稱瘋老爹,意指糊塗的地方縣官)身著大紅袍頭戴烏紗帽,腰繫布馬手執馬鞭,馬伕著黑色褲衫,為典型馬伕裝扮,時而空手翻滾開場,時而手持涼傘前去引導狀元之座騎與其『互動』。侍衛則著唐裝手執涼傘,營救狀元時改拿船櫓或扁擔。表演時演員依劇情結構去自由發揮,即興成份濃厚

IMG_9879

『金門迎城隍』發展源流是依據明代對金門的設治,以及官方對城隍祀典的規定,凡有地方官署所在之地,必設有城隍廟。位在金門城、被視為金門第1座城隍廟的『古地城隍廟』,相傳創建年代正是14世紀末、明代洪武年間

IMG_9880

清代時期歷經南明『魯王』佔領、康熙遷界荒廢、鄭成功佔領、清軍再次攻佔並復界,金門在17世紀晚期被劃歸為福建省思明縣。清康熙19年(公元1680年),金門總兵鎮臺陳龍(生卒年不詳)將總兵衙門從金門城(舊金城)移駐遷往後浦(稱為「遷邑、遷治」),原先位於金門城的『古地城隍廟』也分靈至『後浦』奉祀

IMG_9881

一般認為農曆412日是『陳龍』從金門城遷署移駐後浦的日子,後浦浯島城隍廟便以此日為廟慶,或稱為『遷治紀念日』。這一天不僅是清政府在後浦設官治守的開端,也開啟後浦地區社會文化的蓬勃發展

IMG_9882

遷治後浦時的城隍廟建造時間、規劃並無記載。清嘉慶16(公元1811),閩西都閫署金左府代金門陣中軍左營遊擊文應舉捐銀倡議重建城隍廟。嘉慶18年(公元1813年)廟宇完工落成於『木驢仔頂』(今城隍廟址),建築形制仿知縣府衙的官署建築。後經多次整修,民國82(公元1993)拆毀原廟,重建為今日雙簷飛脊的鋼筋混凝土建築,配置有前殿、拜殿、後殿、及東西兩廊,匾額題為『浯島城隍』

IMG_9883

每年農曆412日是金門後浦浯島城隍廟的遷治慶典,也是城隍爺『出巡』繞境巡安的大日子。自3月下旬開始,就會有許多民眾陸續前往城隍廟還願答謝城隍爺的庇佑,或找傀儡戲班表演、酬神。由於後浦迎城隍祭典活動及繞境陣頭隊伍都十分浩大,每年慶典事務由後浦城區東、西、南、北4個門里輪流負責,稱為『四境』,每個境各有其主廟、供奉『境主』,而今年則由『南門境』當『境主』

IMG_9884

該年輪值的門里稱為『值頭』。境主廟和各家戶對迎城隍慶典所分擔的責任比其他門境更為重大。依據傳統後浦浯島城隍廟的迎城隍活動,除了每年舉行『小迎』,城隍爺的神輦遶巡後浦四境之外,每隔35年、適逢閏年時,則舉行『大迎』,遶行範圍擴大至後埔周圍『前面』和『過西』各13個村落,涵蓋今日金城鎮的大部分地區及金寧鄉的少部分村里

IMG_9831

自民國以來『城隍爺』繞境年年舉行,日治時期也維持著每年小迎活動的舉辦。只有在民國38年至40年(公元1949-1951年)間,因戰時民生困頓而停辦;但民國41年(公元1952年)起又恢復每年舉行小迎的習俗,但未再舉行過大迎。後浦浯島城隍廟每年1次的『金門迎城隍』已傳承300多年,金門本地及旅居外地的遊子都會返鄉熱情參與

IMG_9832

在金門縣政府、金城鎮公所、浯島城隍廟管理委員會通力合作下,近年又加入全臺各地數十尊城隍爺轎隊共同參與繞境,活動規模更為盛大。『金門迎城隍』活動不再只是地域性宗教活動,更結合文化創意、逐漸轉型為宗教文化觀光季活動,民國100年(公元2011年)的百節千人蜈蚣座還成功創下金氏世界紀錄。民國102年(公元2013年),由文化部依據文資法指定,『金門迎城隍』成為離島地區第一個獲得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的無形文化資產。未完待續……

《延伸閱讀》

金門『青年農莊』─金門限定『夏日精靈─栗喉蜂虎鳥』

2018 金門浯島城隍爺祭─臺中國際機場

金廈小三通四日遊─第四天『金門航空站』返回台灣結束旅遊行程

金廈小三通四日遊─第四天金門『金合利鋼刀』

金門『旅遊景點總覽』第四次總整理

金門『風獅爺』總整理(第五次整理)

烽火歲月、搶灘料羅灣運補灘頭─『823戰役運補展示館』

烈嶼鄉─小金門『南山頭營區L013據點、永懷領袖碑、八達樓子』

烈嶼鄉─小金門『沙溪堡營區L-017據點之72系列』

烈嶼鄉─小金門『貴山營區 L-018據點』

烈嶼鄉─小金門『北風爺、風雞、吳秀才厝』

烈嶼鄉─小金門『湖井頭戰史館』

烈嶼鄉─小金門『紅土溝營區』L-036據點

烈嶼鄉─小金門『貓公石濱海遊憩區』L-44及L-45營區

烈嶼鄉─小金門『地雷主題公園』

烈嶼鄉─小金門『勇士堡』VS『鐵漢堡』的『地雷展示館』

金門金寧鄉─嚨口秘境、東一點紅、悼念『安岐營殉難英雄紀念碑』

金門私秘景點─金湖鎮『南石滬公園』、『料羅之眼』

後沙『鎮南宮』醮儀中的高潮─『過布橋』儀式

金門金寧鄉後沙村『鎮南宮』─『魏府將軍』聖誕千秋繞境祈福鎮五方活動

金門必訪商城─金湖鎮『風獅爺免稅批發商店街』

金門金寧鄉后沙村『鎮南宮』─『魏府將軍』聖誕千秋作醮送天公儀式慶典

金門金城鎮『歐厝』─沈睡在沙灘上的『M18地獄貓』坦克戰車

金湖鎮『溪邊』─英烈千秋●海龍蛙兵『兩棲忠烈祠』

金沙鎮【田浦】─明代巡檢司古城『觀日門』

金沙鎮大洋里─東沙尾風獅爺、東山風獅爺、大地風獅爺、田埔風獅爺

金沙鎮─陽翟A風獅爺、碧山A風獅爺(小)、碧山B風獅爺(大)

金沙鎮【后扁海灣】E037據點『船形堡』─永遠開不下海的陸上戰艦

金沙鎮─山后『下堡村風獅爺』

金門金湖鎮『瓊林村彩繪』千朵永不凋謝的木棉花

『回鄉ㄟ我』─金門後沙村【鎮南宮】鎮朔魏府將軍聖誕慶典

arrow
arrow

    賓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