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篇!逛完桃園『大溪老街』,我與員外好友『邱罔舍』回到他位在鶯歌的家,只是友人『阿舍』出門未帶鑰匙,所以這下回不了家,只好兩人到『三鶯陶瓷河濱公園』逛一逛消磨時間,等待他老婆下班之後才能開門進入
『三鶯陶瓷河濱公園』距離『鶯歌火車站』約只有短短10分鐘的車程,以前這裡算是火車站的前站,後來漸漸發展至後站,最後前站變成後站,但『鶯歌』前後被『鶯歌山』及『大漢溪』包夾,所以發展成狹長型的廊道
『三鶯陶瓷河濱公園』內包含有『三鶯龍窯橋』、『三鶯藝術村』、『三鶯之心空間藝術特區』等三個景點,是新北市政府為陶瓷文化重鎮而結合『藝術地景』和『地景藝術』的水岸綠地
在這裡可以眺望『鶯歌』北面山脈斜坡上一顆如鸚的巨石,被稱為『鸚哥石』,早年傳說此奇石常吐霧食人,而當『鄭成功』領軍經過此地時,被瘴氣所阻擾,士兵被食,於是砲打巨石,使其瘴氣散,而得以進軍,此為『鶯歌』地區家喻戶曉的傳說,而『鶯歌』地名也由山上奇石而來
新北市歷年來打造四座LED光雕秀景觀橋分別於,第一座景觀橋新店溪『陽光橋』於2011年11月19日正式啟用。第二座人行景觀橋『三鶯龍窯橋』,於2013年1月12日啟用
第三座『大漢溪景觀橋』於2013年底完工。第四座景觀橋橋址位於汐止區基隆河長安橋及台五貨運聯絡橋間,也是2013年底完工。目前這一座橋即是位於『三鶯陶瓷河濱公園』內的『三鶯龍窯橋』
『三鶯龍窯橋』又稱『三鶯景觀橋』,是『淡水河流域跨河休憩景觀橋三環三線』計畫中的行人、單車使用的景觀橋之一,並且配合夜間光雕打燈,成為繼『陽光橋』之後,新北市第二座人行、單車景觀橋
『三鶯龍窯橋』於2012年3月12日開工,2013年1月12日啟用。仿鶯歌龍窯造型,橋體為祥龍獻瑞的龍身,橋的設計概念為『風乘雲,龍吐珠,光成影,陸相連』,全長85公尺,橋寬與高度皆是3.5公尺
隧道內有木雕文字記錄鶯歌二百年以來的歷史,透過展覽記錄的形式,傳遞給每一位到訪的遊客,讓『鶯歌』陶瓷漸漸受到國人的重視,也吸引更多觀光客到『鶯歌』旅遊及欣賞陶瓷,工程費用新台幣六千萬元
『三鶯龍窯橋』設計之初為提升橋樑的輕巧與現代化空間感,橋身外型特別採塑龍身的光雕橋,一到晚上璀璨耀眼,從國道三高速公路遠眺夜間,好似閃閃發光飛龍在鶯歌溪上飛舞
在『三鶯龍窯橋』對面的『未來廣場』草地上,有一顆透明的鐵球,表面刻畫著太極或是火雲的圖騰,那就是象徵著『祥龍搶珠』的祥瑞意象,也象徵凝聚更多的財富與好運
然後走到這裡是『三鶯之心空間藝術特區』,藝術特區佔地2公頃,為一結合『藝術地景』和『地景藝術』的水岸綠地。新北市政府規劃以『煉.土』為主題,設置了《坯》、《瓷意生活》、《走泥》、《王者之杖-1804》4件陶瓷等公共藝術作品
在這裡所要表現的意向是《走泥》,作者:鞏文宜。年份:2009。材料:GRC、紅磚。尺寸:佔地長約60公尺×寬約20公尺×高約3公尺
本作品以『行於泥、形於泥』的『走泥』意象為主題,將製陶歷程之意象讓民眾『以身體行走』的方式體驗作品於場域地景之中;同時也呼應鶯歌200多年間,『走泥』過來的製陶產業所孕育出的人文精神及土地與人的關係,並藉由作品完整的呈現,強化與在地文化的融合
這個是園區中最高的地標《坯》,作者:林舜龍。年份:2009。材料:鋼構、水泥、GRC。尺寸:直徑25公尺×高15公尺
《坯》代表鶯歌的發展已築構出一頁頁璀璨的臺灣陶藝史。隨著步道緩緩走向《坯》,旋轉的轆轤,揉合了土地、水源、與先民的奮鬥,也映射出文化的時空流轉。《坯》企圖打造一個靜謐無聲的空間,由坯頂灑下光明的神聖場域,有如生命之初在母體內的情景,這個經驗指涉生命自大地之母旋轉而出,登頂時,彷彿能夠再次領悟新生的喜悅
然後這些碗盤是《瓷意生活》的象徵。作者:吳建福。年份:2009。材料:GRC、馬賽克、青銅翻鑄。尺寸:佔地長約50公尺×寬約8公尺×高約1.8公尺
《瓷意生活》要表現的是在生活中感受到陶瓷所散發的隱隱魅力,陶瓷不僅便利了我們的生活,更是美化生活提升生活層次的最佳代表
《瓷意生活》是一組多件的作品,與隆起的土丘相互配置,隨意放置的瓷盤嵌入於土坡中,有趣的咖啡杯組造形及可乘坐的湯匙雕塑,融入日常生活中的器皿造形,創造出具有質感的輕鬆生活,讓進入此區的民眾很自在的融入於作品中
最後草地上這一根則是《王者之杖-1804》。作者:施宣宇。年份:2009。材料:不鏽鋼、石材、陶瓷
尺寸:王者之杖Ⅰ:160cm(長)×90cm(寬)×510cm(高)。王者之杖Ⅱ:1200cm(長)×150cm(寬)×90cm(高)。王者之杖Ⅲ:90cm(長)×45cm(寬)×360cm(高)
繞了一圈來到這裡是『三鶯藝術村』,新北市政府為推廣藝術文化,於鶯歌區大漢溪旁佔地32公頃的『三鶯陶花源』上規劃籌建『三鶯藝術村』,於2012年5月12日營運
初期由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以『兒童藝術教育』為主題,分為『工作坊』、『展示廳』的室內展演區域
這一間建築則是『工作坊』,『三鶯藝術村』同時設置規劃戶外造景藝術,邀請來自各地的藝術家進駐工作坊,並進行相關主題展覽規劃,打造『三鶯藝術村』成為一座兼具文化、藝術、教育、生態的休閒場所
『三鶯藝術村』由『廖偉立建築師事務所』設計,於規劃時即希望保留其未受汙染的本質,成為都市之肺,提供都市人喘息的空間
在這樣的冀望之下,建築採用輕量的結構、低汙染工法及回收再利用的建材,以通透開放的空間架構,保留土地的原貌並隱藏於地景中,呈現低調但人性化的氛圍
這一間建築則『展示廳』,藉由展覽的觀賞及工作坊裡與藝術家的互動,使孩子在實作互動中學習及培養美學的基礎
新北市政府自1995年起舉辦的生肖主題展覽,1998年轉型為全國性學生競賽展後,每年的全國生肖陶藝競賽,已經成為年輕學子展現創意與才藝的最大型陶藝舞臺,也為陶藝美學教育提供一個成果發表園地
為迎接新年度,推廣並鼓勵全國青少年學生陶藝創作,舉辦年度生肖主題陶藝競賽,以『雞』為主題『2017陶奇雞』競賽展覽
今年共展出120件自競賽中脫穎而出的優秀作品,作品承載學生豐沛的想像力與創作能量,讓青春活力賦予陶瓷生命力,為觀賞者獻上『陶奇雞』
繞了一圈『三鶯陶瓷河濱公園』,時間還沒到下午5點,好友『阿舍』老婆還沒下班,所以我們再次來到『鸚哥石山』,為的是要一探傳說中會吃人的『鸚哥石』,看看能否得一巨鳥,而傳承萬世
過去搭縱貫鐵路火車經過鶯歌時,許多過往的旅客都不忘要抬頭看看山頭上的巨岩,並傳說著鶯歌石的傳言:鄭成功率兵打敗荷蘭人之後,為安撫各地歸順的原住民,率軍經過當地時,獲知一位原住民酋長所飼養的一隻巨鳥經常危害老百姓,為替老百姓除害,遂用弓箭射穿巨鳥的咽喉
巨鳥中箭,長鳴一聲之後,隨即衝往山頭,眾人尾隨,四處找尋巨鳥,發現山頭有一塊狀似鶯歌鳥的巨石,且喉嚨部位有一個凹洞,狀似被箭射穿的傷痕,眾人推測這塊巨石應該就是那隻巨鳥轉化成的,就稱它為『鶯歌石』
鶯歌石內有一幽洞(已加封)深不見底,也有一些穿鑿附會的傳說,一說為日軍遷臺時,儲藏黃金寶石的地方。亦有傳說該幽洞能直通八里觀音山,是一處風水穴 道,但因深邃不可及,從沒有人能夠證明,而且據說有人以繩索綁磚塊下測深度,但始終不見底。這些近乎神話的傳說,為樸實無華的鶯歌區披上一層神秘的面紗,使『鶯歌石』成為鶯歌地理的指標
《延伸閱讀》
陽明山國家公園─『冷水坑遊客服務站』、『冷擎步道』、『牛奶湖』、『菁山吊橋』
【新北市‧深坑區】菁硐車站&深坑老街進行一場美食與味蕾的搏擊
【新北‧瑞芳】猴硐煤礦博物園區─消失的產業【煤礦】與礦工職業病【塵肺症】
【新北東北角】浪跡北宜天涯之『福隆遊客中心』、『三貂角燈塔』
聆聽山和海的對話,為心靈找個歇腳的地方--台北縣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