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篇!下午參觀完『國家皇宮外苑』看看國王蘇丹的住所後,也要來看看將士們是如何為這個國家犧牲,他們的犧牲是如何成就國王在這個國家的地位與榮耀,所以隨即來到離皇宮3.5公里之外的『國家英雄紀念碑』參觀
『國家英雄紀念碑』位於『吉隆坡』市中心,在『湖濱公園』的對面,靠近『吉隆坡火車總站』和『國家清真寺』。『國家英雄紀念碑』建造於1966年,是為紀念為國犧牲的烈士而建的,入口從位於Persiaran Sultan Salahuddin路進入,就可以看到高大的紀念碑
『馬來西亞』的歷史灑滿了被侵略的屈辱血淚,從16世紀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後被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日本佔領。1957年8月31日,這是『馬來西亞』舉國同慶的日子,這一天『馬來西亞』第一任聯盟主席『東姑‧阿都拉曼』莊嚴宣佈『馬來亞聯邦』獨立
『國家英雄紀念碑』門前的圍牆上,雕塑著『馬來西亞』的國徽,國徽每個圖案都有其代表意義,月亮跟伊斯蘭教有關,星星角的數目與州數有關,老虎是馬來虎,但馬來貘好像比較有代表性一點,盾牌內圖案跟各州代表圖案有關,左邊檳榔樹代表『檳城』,右邊大樹代表『馬六甲』,下面大紅花本來是『新加坡』的位子
在獨立前後,『馬來西亞』國內發生過多次內訌,也死了不少人。為紀念那些追求自由與和平之路上所犧牲的英雄,尤其是與『馬來西亞共和黨』武裝鬥爭時期,為國犧牲的英雄,1966年『馬來西亞』在此建造了『國家英雄紀念碑』
『國家紀念碑』為1960年時,首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出訪美國時,受到美國華盛頓『硫磺島海軍陸戰隊紀念碑』的啟發,回國後聘請『維爾登』設計了這座紀念碑。『國家紀念碑』占地4萬8562平方尺,分4個範圍,即戰爭紀念柱、英雄紀念碑、噴泉及迴廊等
『國家紀念碑』的前身是一個建設在維多利亞大道(現稱蘇丹希山慕丁路)和拉惹路的環形交叉路口中間,草地上殖民地內戰紀念柱,設立這個紀念柱的目的是為了要紀念在戰爭中遇害的效命於殖民地政府的馬來亞人,並在英國取得馬來亞控制權後,在紀念柱上加上二戰(1939-1945年)中犧牲的英國士兵,以表彰他們為國家的犧牲
1964年該紀念柱被移植至吉隆坡『湖濱公園』的國家英雄紀念碑現址,以讓路給新建的架空道路。運輸過程採取分割法,將紀念柱分割為小塊並在『國家紀念碑』附近重裝,同時也刻上了馬來亞緊急狀態(1948-1960)中犧牲的士兵,和一串以馬來文和英文兩種語文寫著的『為了紀念國家的英雄』之標語
建立一座很壯觀的『國家英雄紀念碑』,可以讓遊客去看看參觀,對於『馬來西亞』如何成為一個國家,會有很強烈的歷史感,也很有啟發性,學習瞭解一些『馬來西亞』的歷史
『國家英雄紀念碑』坐落在美麗的花園區裡,這是一個安靜的綠洲,人們可以來到這裏悼念他們的民族英雄,這個紀念碑是為紀念『馬來西亞』和其他盟軍共同打擊共產主義叛亂,這是一件象徵性和現實性的藝術品
『國家英雄紀念碑』被一方池水圍繞,內有噴水池,方型基座上矗立著七個銅製人物雕像,每一個青銅人物雕像都象徵著領導、苦難、團結、警覺、力量、勇氣和犧牲等七種領袖應具備的特質
其中最高的人物高舉『馬來西亞』國旗代表國家,兩人拿槍代表保家衛國,還有一人受傷一人扶持,代表互相扶持,另倒下的兩人為犧牲的士兵,為『馬來西亞』國家的代表象徵
紀念碑高15米(49.21英尺),由青銅製成,設計家為來自奧地利的著名雕塑家『維爾登』,『維爾登』在這之前也曾在美國設計一個青銅雕像
它是世界上最高的獨立青銅雕塑品。每年7月31日的國家紀念日,『馬來西亞』最高元首、首相以及軍方和警方領袖來此敬獻花環,向逝去的英雄表達敬意
這個雕像於1966年2月8日由『登嘉樓』蘇丹,當時為『馬來西亞』最高元首開幕。是一個為了紀念1萬1000名在二戰,及從1948至1960年長達12年馬來亞緊急狀態下殉職的軍人而建立的雕像
此後,每年的7月31日都將會在紀念碑舉行獻花儀式慶祝英雄日。『維爾登』也因設計了雕像而獲封為馬來西亞『丹斯里』的頭銜
1975年8月27日『國家紀念碑』被共產主義恐怖分子炸毀。隨後『國家紀念碑』於1977年5月11日修復完成後重新對外開放,供民眾參觀
雕塑的花崗岩底座刻有馬來亞徽章,而其中兩邊分別以拉丁英文和爪夷馬來文書寫著:(原文):Dedicated to the heroic fighters in the cause of peace and freedom, May the blessing of Allah be upon them。(中譯):致力於和平自由事業的英勇戰士,願上蒼能夠保佑他們
士兵站立的石碑基座,聽說是從瑞典東南部的一個沿海小鎮『卡爾斯港』進口的,雕塑前有一片噴水池,站在池前可以遠眺城市景觀,應該說紀念碑的選址不錯,既能憑弔先烈,又能感悟城市安詳
馬來半島『馬六甲王朝』最初來自暹邏國『三佛齊』皇室的王子『拜里米蘇拉』,建立了『馬六甲』蘇丹王朝,普遍被認定為馬來半島的第一個獨立國家。『拜里米蘇拉』的王子『美甲‧伊斯坎達‧沙』轉信伊斯蘭教,而且『馬六甲』蘇丹王朝的顯赫地位及政治勢力,促使伊斯蘭教傳遍臨近小國,某種程度上在15世紀,加速回教為馬來人的主要宗教
歐洲首度的殖民統治發生於1511年,『葡萄牙』艦隊攻占『馬六甲』建立殖民地。『馬六甲』末代蘇丹『馬目沙』輾轉流亡於馬來半島與廖內群島,聯合各地數度意圖收復『馬六甲』不果,最終死於『蘇門達臘甘巴』,他的兩位兒子分別即位建立了『霹靂王朝』與『柔佛王朝』,其中控制半島南部的『柔佛』繼續成為對抗『葡萄牙』的主要勢力之一
直到1641年,荷蘭聯合『柔佛』攻下『馬六甲』。此後,荷蘭與『柔佛』保持聯合關係。半島北部各王朝則漸漸成為『暹羅』的藩屬。英國的勢力在1785年開始進入馬來半島,那一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向『吉打』蘇丹租借了『檳城』。不久英國方面採取詐取計謀奪得『檳城』。1819年開始又從『柔佛』取得『新加坡』的管理權,與荷蘭展開競爭
1824年英國與荷蘭簽署1824年英荷條約,最終確立了英國對馬來亞的霸權,荷蘭撤出『馬六甲』並放棄所有在馬來亞的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戰,隨著日本佔據馬來亞,各族間的關係日趨緊張,然而大眾對獨立的支持亦逐漸增長。二戰結束,1965年馬來西亞國會全數通過,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聯邦,『新加坡』被迫獨立
《延伸閱讀》
【馬來西亞】吉隆坡─雙子星塔(雙峰塔)、陽光廣場、城中城公園
【馬來西亞】馬六甲『聖保羅教堂、愛化摩沙城堡、聖地牙哥古城門』
吉膽島上釣魚、沙灘餵老鷹、勇闖紅樹林、賞夕陽享受一日島主的豪奢生活
馬來西亞『吉膽島』為金門16世祖最初出洋落番的『五條港漁村』
2017年10/8-10/14日七天六夜金門後沙許氏宗親『馬來西亞』訪親之旅